国军正面战场抗战:第十二章:西安事变(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0

西安事变:历史转折中的国军抗战(下)


12月24日深夜,张学良与周主任造访蒋介石,提出三项关键诉求:中共避免内战、红军停止赤化宣传以接受平等待遇。蒋介石承诺,只要红军放弃宣传,将一视同仁,且提及红军北上抗日的条件。周恩来则要求胡宗南军队撤出陕甘、言论自由以及释放政治犯等实质性让步。宋子文担心局势复杂,建议蒋立即离开,蒋承诺如无法离开,将不再离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坚定支持蒋介石的离开,尽管气氛紧张,但周主任的调停确保了杨虎城的服从。张学良陪同蒋乘飞机回南京,蒋虽担心安全,但张以实际行动确保其安全。然而,飞机事件之后,为了避免尴尬,蒋选择在洛阳单独行动,而张被软禁,宋子文质疑蒋的诚信。


兵变后果严重,陈诚等强硬派反对宽恕,张学良原想认错以求和,但局势的演变令他命运陡转。蒋介石精心挑选李烈钧等元老审讯,试图快速解决,张在法庭上阐述抗日主张,情绪激昂,被判有期徒刑十年,剥夺公权五年。尽管宋子文承诺五天后释放,实则蒋已特赦并发令戴罪立功。张学良并未如约返回西安,被军事委员会严密监控。


被软禁于老家,张学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活。西安东北军内部陷入混乱,张学良留下书信,指示部下服从杨虎城和于学忠。他的决策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如张指定杨虎城的错误指挥和对释放陈诚的坚持,导致东北军内部矛盾激化。少壮派军官孙铭九、应德田在此时活跃,应德田反对立即释放,形势愈发紧张。


1937年1月,杨虎城公开西安事变密约,中央军介入,王以哲被迫调整部署。蒋提出两方案,杨虎城坚持先释放张学良。东北军虽有撤军意愿,但条件是张学良先归。张学良在此时表达坚决立场,表示愿意为国家和抗日牺牲,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


软禁中,张学良明白只有接受甲案才能保住自由,否则可能被视为叛军。元老派与少壮派在撤军问题上分歧显著,少壮派要求张学良获释后才撤军。1月29日,渭南会议上演了激烈的争论,元老何柱国主张先撤军换张学良安全,但少壮派如应德田强调团结与红军支持。最终,多数军官决定坚守阵地,但决议三天后被推翻。


前线将领收到暗杀王以哲的电报,局势愈发紧张。刘多荃等人加强安保,暴露了少壮派的行动。王以哲和何柱国对杨虎城心存怀疑,拒绝参与会议。于学忠在新城大楼会议上宣布撤兵决定,军官们情绪复杂,面临严峻的抉择。


于学忠以情感操控,决定撤兵至甘肃,东北军的命运与张学良紧密相连。孙铭九与应德田等人商议行动,尽管观点各异,但最终无果。2月2日,应德田将不满转向对王、何的指责,矛盾进一步升级。


质疑与背叛交织,张学良的命运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兵变中,一些人质疑副司令的去留,有人指控欺骗,东北军内部矛盾重重。苗剑秋的反对声音孤立无援,而应德田的计划逐渐走向极端。王以哲和何柱国的遭遇,揭示了少壮派的权力欲望和东北军的危机。


西安事变结束后,各方人物的命运走向各异。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终结,而他的故事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经历曲折,张学良的爱国情怀永存,他的生命与历史紧密相连,直至最后的沉寂与终结。


1938年,刘桂五在内蒙古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张学良的53年软禁,经蒋经国逝世后方获自由,晚年定居美国,直至2001年离世;


张学良以爱国将领的身份,因信任误判而失去土地,西安事变无疑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也见证了东北军的衰落与他个人的沉浮。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