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通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1. 数,在文言文中如何翻译

以下内容来自汉文学网:

shù

①数目;数量。《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量。”

②几;几个。《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算术。《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④方法;技艺;方术。《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数。”

⑤命运;定数。《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规律;法则。《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shǔ

①计算;计数。《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②数说;列举。《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shuò

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密,与“疏”相对。《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 “通”在古文中的几种意思

①通达;通过;通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贯通;沟通。《谭嗣同》:“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

③畅通;没有阻隔。《论积贮疏》:“政治未必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④通报;转达。《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⑤交往;来往;结交。《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流通;交换。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⑦交流;交谈。《君子国》:“唐敖见言可通,因向一位老翁问其何以,好让不争之故。”

⑧通晓;精通。《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

⑨全部;普遍。《核舟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⑩遍。《孔雀东南飞》:“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3.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数shù

①<;名>;数目;数量。《赤壁之战》:“众~虽多,甚未足量。”

②<;数>;几;几个。《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名>;算术。《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④<;名>;方法;技艺;方术。《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

⑤<;名>;命运;定数。《六国论》:“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名>;规律;法则。《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2、数shǔ

①<;动>;计算;计数。《信陵君窃符救赵》:“请~公子行日。”

②<;动>;数说;列举。《<;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3、数shuò<;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4、数cù<;形>;密,与“疏”相对。《寡人之于国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4. 文言中"通"字的用法

详细字义〈动〉1.同本义通,达也.——《说文》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推而行之谓之通.坎为通.——《易·说卦》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2.通往 [lead to]指通豫南.——《列子·汤问》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3.传递;传达 [pass on;municate]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4.沟通;接通 [link up]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5.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6.了解;精通 [understand;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7.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8.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通鱼盐.9.调和 [reconcile]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形〉1.整个,全部 [whole]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2.博识 [learned;erudite]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5. 古文中数的意思

古文中“数”有以下10个意思:

1、用作名词,意思是:数目;数量。

古文出处: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量。”

释义:数量虽然非常多,但是还不够。

2、用作数词,意思是:几;几个。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释义:农家的田地 只要不错过农时 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冻馁的忧患。

3、用作名词,意思是:算术。

古文出处:两汉·周公旦《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释义: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节、音乐、射箭、驾驶、书法、算术。

4、用作名词,意思是:方法;技艺;方术。

古文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数。”

释义:当时赵谬王子林爱好特别的技艺。

5、用作名词,意思是:命运;定数。

古文出处:北宋·苏洵《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释义: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还要看与秦国的较量。

6、用作名词,意思是:规律;法则。

古文出处:战国·荀子《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释义: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律,大地有经久不变的法则。

7、用作动词,意思是:计算;计数。

古文出处:西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释义: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

8、用作动词,意思是:数说;列举。

古文出处: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释义:我暗自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叛国的罪状。

9、用作副词,意思是:屡次;多次。

古文出处:西汉·司马迁《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释义:范增多次用眼光示意项羽。

10、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密,与“疏”相对。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释义:如果太过于细密的网可以不放入深池中捕鱼,从而放过小鱼,那么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再也不会吃完了。

扩展资料

“数”字的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数,计也。从攴,娄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数,计算。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娄”作声旁。

“数”字的组词:

1. 计算事物的词或符号。 【组词】:「整数」、「数字」、「自然数」。

2. 几、几个,约略之词。 【组词】:「数年」、「数天」、「数种」。

3. 命运。 【组词】:「气数」、「劫数」。

4. 计算。 【组词】:「数钞票」、「数一数」、「不可胜数」。

5. 责备。 【组词】:「数落」。

6. 苏武传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苏武传 的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一)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后一年.(二)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三)一词多义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②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2)引佩刀自刺 引:拔.④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3)廪食不至 食:粮食.(4)给其衣食 食:食物.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4)须发尽白 发:头发⑥乃⑴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⑵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⑦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 凭借(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 表承接(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4)以状语武 以:把(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以:凭借(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 表顺承(四)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②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④省略句(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3)使牧羝(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