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问题,是医生的请进~!~!

请问是“大三阳”但是肝功能什么的都正常,身体也没有任何的不适。DNA病毒检测好像是10的负三次方的数量级。这样的情况算是携带者吗?谢谢了!!!

第1个回答  2009-05-14
  乙肝医学常识
  一、危害与传播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HB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可能半数以上世界人口曾受感染,每年发生5千万例新感染,每年1百万人死亡。约世界人口的5%为慢性HBsAg携带者。根据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可分为:高流行区(>8%)、中流行(2%~7%)、低流行区(<2%)。中国是高流行区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率概况是:抗HBc及/或抗HBs阳性者约为60%;非感染人群占26%;慢性乙型肝炎达2%;HBsAg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为10%;HBsAg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为2%。由此可见,我国乙肝流行状况是十分严峻的。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携带者。由于HBsAg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HBsAg携带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为HBeAg 、HBV-DAN,此二项阳性者传染性强。

  HBV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等传染。由于病人或携带者血液中HBV含量较高,而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因此HBV以血液传播为主。

  在我国HB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围产期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医源性传播,其中有些传播途径是重叠的,实际都可能与血液暴露有关。

  粪便中不含有HBV或HBsAg,故不可能经粪-口途径传播。另外,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无确实的证据。

  对乙肝病毒无抵抗力、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感染多与血液传染有关,也与日常生活暴露有关。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吸毒者、性传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监狱犯人、部分医护人员等。

  二、病因与临床

  众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而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三、检查项目

  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者怀疑传染上乙肝病毒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检查指标主要有以下项目:
  肝功能:主要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乙肝“两对半”:即 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
  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核心抗体(抗HBc)。
  HBV-DNA:即乙肝病毒遗传基因DNA
  肝组织学检查:通过肝脏穿刺取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时,ALT、AST就会从肝细胞内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AST升高,因此ALT、AST升高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但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它类型的肝炎或肝脏疾病,ALT、AST也会升高。
  HBV感染后病毒分泌的蛋白释放入血液,这些蛋白具有抗原性,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共有三个系统,但因核心抗原(HBcAg)在血清中一般不易检出,仅其余两对半在血液中可检测出,故俗称“两对半“。其中HBsAg和抗HBs是病毒的外膜蛋白和相应抗体。e抗原和e抗体是病毒的核壳分泌蛋白和相应抗体。HbcAg和抗HBc是病毒的核壳结构蛋白和相应抗体,但HBcAg 在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到。
  “两对半”和HBV-DNA都是血清病毒感染标志物。HBV标志物不仅是诊断HBV感染的根据,而且有助于对感染状态和病变活动性作出分析、外膜蛋白是病毒侵入肝细胞的必要成分,而其相应抗体应答则为阻断感染所必需;核壳蛋白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血清标志物谱反应HBV感染过程,见下表:
  HBsAg HBV现症感染,但未必是急性肝炎或者慢性病变活动。
  抗HBs 感染后免疫;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或HBIG的被动免疫
  HBeAg 反映HBV复制,有病毒血症,血液高传染性
  抗HBe ALT持续正常者表示HBV低复制或不复制,HBsAg(+)血液低传染性。
  ALT波动者表示病毒变异。
  抗HBc 低滴度表示过去感染;高滴度表示现行感染。
  IgM抗HBc 高滴度表示急性或近期感染;活动性病变可出现低滴度。

  上表为各个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但标志物常是联合存在的,在感染过程中的变化也有相互关联性。见下表:

  HBsAg 抗HBs 抗HBc IgM抗HBc 解释
  + - - - 急性感染早期,少数不出现抗HBc的慢性感染
  + - + + 急性感染
  + - + - 慢性感染
  - + + - 感染恢复
  - - + + 急性感染恢复过程中的窗口期
  - - + - 远期感染后或HBsAg(-)慢性HBV携带者
  - + - - 远期感染后、疫苗应答、或者近期HBIG注射

  HBV-DNA是HBV的遗传物质——基因,当HBV侵入肝细胞后,就会以HBV-DNA为模板,合成新的HBV颗粒并释放入血,故HBV-DNA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通过肝脏穿刺直接抽取微量肝组织,在显微镜下检查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是最为直接、准确地诊断慢性乙肝的“金指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不同,最佳治疗方案也不同。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建议在治疗前到有相关检查条件的医院作此项检查,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四、乙肝的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
  急性乙肝,应早发现,早治疗,对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避免病情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者慢性肝炎;慢性乙肝,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心理、对症治疗等。目前认为,由于病毒的持续感染导致肝炎慢性化,继续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和HBV相关性肝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慢性乙肝治疗的目的是:1)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病毒清除; 2)减轻肝脏炎症及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 3)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 4)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 5)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6)缓解、减轻临床症状。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避免传染给他人,家庭成员应注射疫苗;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忌烟酒;避免滥用药物而损害肝功能;最重要的是应每三个月到医院复查肝功能及有关病毒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五、乙肝的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根本措施。接种对象是新生儿(我国已经列入计划免疫项目,WHO已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和其他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血液透析者、吸毒者、医务人员等)。接种方案是:1) 基因工程疫苗:每次5ug于0,1,6月各一次,上臂三角肌注射; 2)血源疫苗: 每次10ug,或30ug,10ug,10ug。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每次应30ug。(目前血源疫苗已较少应用)
  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最好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加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方案是:出生后6小时内给予新生儿HBIg 100-200u 肌注,1月后开始乙肝疫苗全程免疫。HBIg还适用于意外暴露后的预防。
  针对传染源应加强管理,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应禁止献血,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及分泌物污染公用物品,不共用理发工具、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传染,措施包括:
  (1) 阻断母婴传播
  (2) 加强环境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重视经常性的清洁打扫,垃圾须无害化处理、废弃物须焚毁、对公用浴巾和修脚用具须严格消毒;对理发店尤须严格卫生管理,理发工具、刮脸的剃刀、穿耳孔及文身文眉的工具等必须消毒。
  (3) 避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刮须刀、牙刷和盥洗用品必须个人专用;不与已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吻;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内裤,尤其是月经期中的内裤专用盆清洗;清点钞票后洗手;等等。
  (4) 防治性接触传播:婚前检查如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应先接种乙肝疫苗;做好宣传教育,控制性乱;孕妇如有性病(HIV、HSV、HBV等)可传播给胎儿,对孕妇尤应加强防护。
  (5) 输血管理:提倡志愿献血;严格输血适应症,对可输可不输的尽可能不输;贫血病人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择期手术的病人,可预先储存自身血液,备手术时应用,对预期需长期输血的病人,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慢性肾炎等,应先注射乙肝疫苗。当前输血管理主要为预防丙型肝炎。
  (6) 防止经微量血传播的医源性感染。
  (7) 医院管理等。

  这些答疑基本可以覆盖你的问题了。
  “大三阳”、“小三阳”是什么,至今有多多人不很清楚。而一份《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出台,不免让许多人暗自紧张——如果有“大小三阳”成了自己的同事,自己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乙肝。为澄清大家对“大小三阳”的疑惑,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李太生博士。
  疑惑之一:什么是“大三阳”、“小三阳”?
  专家释疑:“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指在进行“乙肝肝炎抗原二对半”体检时的二种不同结果。所谓“乙型肝炎抗原两对半”,是给5项检测指标排了队,它们依次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通常又把1、3、5项呈阳性(或+)称为大三阳,1、4、5项呈阳性(或+)称为小三阳。
  大小三阳都是反映体内乙肝病毒数量和活跃程度的一个数据,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都不能反映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因而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疑惑之二:目前我国大约多少人有“大三阳”、“小三阳”?
  答:据统计,目前我国包括“大三阳”、“小三阳”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达到总人口的10%,其中男性感染者略多。城市人口感染者更多,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5%。
  另外应注意是,年龄越大,越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疑惑之三:“大三阳”、“小三阳”与乙肝有何区别,是不是病,具有传染性吗?
  专家释疑:人们常说的某人“大三阳”、“小三阳”,是处于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只是说他感染了乙肝病毒或是携带乙肝病毒,并不能说明这人就得了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非患病者。
  “大三阳”、“小三阳”伴有转氨酶异常才诊断为乙肝。
  一般认为,“大三阳”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阳性,说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时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小三阳表示病毒已基本停止复制,传染性比“大三阳”小,若乙肝病毒DNA阴性,则基本不再具有传染性。
  有部分人的“大三阳”经过数年后,可自然转为“小三阳”。
  疑惑之四:“大三阳”、“小三阳”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专家释疑:乙肝病毒是通过体液进行传染的。李主任强调,乙肝病毒只有进入血液了,才会传染。
  如输入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使用了不洁净的注射器、拔牙所用的器具上有乙肝病毒,带有乙肝病毒的唾液如果附着在正常人身体上有破损的地方,而且进入了血液,正常人才有可能会被传染上乙肝。
  家庭成员间最易互相传染。
  母亲传给婴儿,是乙肝传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一生都不会发病,但会传染给所生的孩子。另外,孩子在幼年时期很容易被携带乙肝病毒的父母传染。
  接吻、性生活等,都可能传染乙肝病毒。
  疑惑之五:如果我身边有人是“大三阳”、“小三阳”,我日常应该注意什么?如果我身上有某处伤口,是不是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更高?
  专家释疑:即使身边有人是“大三阳”、“小三阳”,也不必惊慌。一般的接触,如握握手、同桌吃饭、面对面谈话等,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如果你有伤口,比如身上某处地方破皮出血、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大便隐血等,只要“大三阳”、“小三阳”者没有伤口,另外你自己注意别让伤口粘上“大三阳”、“小三阳”者的唾液,就不会被传染。
  此时,你应注意不与“大小三阳”者共用餐具,养成分餐制的习惯,不与“大小三阳”者紧密接触。
  养成保持卫生、勤洗手的习惯。平时,尽量不要用手指揉眼睛、抠鼻子、挤痘痘、挠痒痒等。如果实在要做这些事儿,先把手洗干净,并用消毒液消毒。要注意办公场所卫生,自己的办公桌椅、办公用具和公用物品要保持卫生、勤消毒。
  当然,无论身边是否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你都应该注意输液、注射、拔牙、洗牙所用的器具等的卫生安全。
  此外,在生活上,注意锻炼身体、营养均衡、劳逸结合,增强体质,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病毒的几率。
  疑惑之六:打乙肝疫苗有多大的用处?
  专家释疑:注射疫苗是有效易行的预防措施。目前乙肝疫苗已列入国家计划免疫的一部分。
  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注射乙肝疫苗是没有坏处的。特别是医护人员、记者、银行职员等与外界接触比较多的高危人群,最好能在身体没有抗体时注射乙肝疫苗。
  一般说来,新生儿打过三针乙肝疫苗,半年后可产生抗体,直到上初中前都不用再打疫苗了。成年人打过三针疫苗后,也是半年后产生抗体。
  但注射疫苗后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看是否真的产生了抗体,如果没有,还要适当加量。即使产生了抗体,也要在5至7年后再进行一次检查,看抗体是否还存在。
  曾经感染过乙肝,痊愈后自己产生抗体的人,就不必再注射疫苗了。而且,自己产生抗体的有效期要比注射疫苗的有效期长,理论上是终生有效。
  疑惑之七:知道自己是“大三阳”、“小三阳”,日常应该注意什么?
  专家释疑:如果知道自己携带乙肝病毒,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使用专用的牙具、剃须用品等,而且最好单独摆放;注意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如果自己身上有伤口、破溃之处,更应该避免伤口分泌物沾染在公共物品上。
  如果是在结婚之前发现一方携带乙肝病毒,另外一方最好尽快注射疫苗,直到产生抗体后再结婚。
  夫妻间一方携带乙肝病毒,应该尽快治疗;另外一方最好尽快注射疫苗,直到产生抗体后再过性生活。
  如果是想做母亲前发现自己携带乙肝病毒,一定要先治好后再考虑要孩子,以免传染给下一代。
  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或伴有临床症状,或有肝脾肿大等,则应该判定为乙肝患者,需要积极治疗,以尽快控制活动性肝病。
  成年以后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绝大部分可通过药物治疗以及靠自身抵抗力痊愈,不会继续发展。
  但是,有极少数人,机体免疫力较低,感染乙肝病毒后,会成爆发性肝炎。这种肝炎来势凶猛、肝脏衰竭速度很快。
  目前,医学专家已经找到了控制、治疗乙肝的方法,乙肝患者应及早诊治。
  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加强锻炼、合理营养、注意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病情没有什么明显发展,建议不要随便用药,因为乙肝的治疗目前为止可以说没有特效药,有很多药副作用太大,甚至对肝脏的损害大于其治疗的效果。你应该首选采用食补的方法,增强抵抗力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根治乙肝。当然,加强锻炼,戒除抽烟喝喝酒的习惯,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都是有帮助的。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通过食疗的方式把大小三阳转阴的。
  六饮食
  饮食保健几乎是所有慢性病患者所关注的,乙肝患者当然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对乙肝患者的饮食并没有太多特殊的要求,正常的饮食可以满足大部分肝炎患者的需要,所以不必刻意地进补,平时饮食一般也没有禁忌。饮食只要有足够的热量、适量的蛋白、丰富而全面的维生素、适量的纤维素即可。如果饮食上禁忌太多,相反可能会导致营养失调,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过多地依赖中药补药而忽视正常饮食也是舍本求末之举。

  当然,合理饮食对乙肝患者也很重要。肝病患者的合理饮食首先是饮食结构合理,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会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注意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蛋白质饮食要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值得注意的是,挑食对肝病不利。其次是食量要恰当,乙肝患者消化功能会有所减弱,食之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会加重肝脏负担。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第三是要合理应用中药补药,轻中型肝炎患者不提倡用人参等补药,正常饮食已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重症肝病、肝硬化患者在服用补药时,最好征求中医医生的意见,辩证施治。盲目进食大量多种补药,不一定有益。

  乙肝患者的日常保健无外乎饮食和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强健筋骨,增强内脏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从原则上讲,所有患者都应该参加体育锻炼,乙肝患者当然也不例外。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传染因子(病毒)感染造成的传染病,乙肝的慢性化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免疫缺陷造成的,通过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以后,可以对病毒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减少其复制,甚至有可能将其全部清除。因此乙肝患者应该也完全能够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乙肝患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在锻炼过程中要量力而行,运动量不能太大。一般以不感觉过度疲劳为准,即在运动后感觉疲乏但在稍事休息后即可恢复为适宜运动量。运动方式可因年龄而异,年轻人的运动方式可以是跑步、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老年人则可以走路、慢跑、打太极拳等。初始运动量要小,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量,达到合适的程度即可。体育锻炼贵在坚持。如果患者肝功能异常,则应减少运动,如症状较重就要多休息,但完全卧床休息也未必有益于疾病恢复,应劳逸结合,这样既可锻炼身体、促进消化功能,又可改变精神面貌、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对疾病的恢复可能更为有利。当然,当病情严重时最好卧床休息,这样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为肝脏带去更多的氧气和营养,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

  乙肝目前虽然还无法根治,但并不可怕,只要治疗保健得当,一样可以终身控制,所以患者没有必要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乙肝患者要记住自己是个慢性病人,一些重的体力劳动、运动量大的活动、过度熬夜等应尽量避免,但同时也更应增强抗病的信心和勇气,性格要开朗,在惬意的生活中战胜疾病。

  家庭怎样调理肝炎患者
  家中如果有人得了急性肝炎时,首先:应设法让患者及早去医院隔离治疗。如果一时住不进医院,暂时需要留家治疗的也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有条件让患者独住一间,如有困难至少分床或分被、分头睡觉。在起病后3星期内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受到限制,不串门、不外出。照料患者最好由一个人专门负责,照料暂告段落后,双手用2% 1210强力消毒剂或5%碘伏浸泡2分钟,然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擦干。也可用“快速手消毒剂”滴几滴在手上,然后双手反复摩擦2分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不再用水冲洗双手,优点省时。

  其次,患者在家中隔离,要与家人分开吃饭,吃剩的菜不能再给别人吃。患者使用的用具,都要与健康人分开。患者衣服、被褥要勤换勤洗,洗前要严格消毒(方法见前),然后再洗。在患者解除隔离之后,不能煮沸及拆洗的衣物,可放在密封的橱柜内,用福尔马林熏蒸12小时或用环氧乙烷熏蒸12小时进行消毒。

  多食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也助于促进消化功能。肝脏功能减退时常常影响脂肪代谢,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并有肝炎后脂肪肝。因此饮食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饮食要包括植物和动物蛋白,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动植物蛋白质要各半搭配。摄入蛋白质在消化后被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然后在肝脏制造成人类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质。人体有8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给。当动植物蛋白质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时,可弥补各自的不足,明显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适量的植物蛋白质能抑制动物性脂肪量,减低对动脉硬化的影响,保证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对肝病康复是不利的。

  食量要恰当
  肝病时消化功能减弱,进食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脏负担。吃饭八成饱最好,暴饮暴食对肝脏、胃肠功能都不利。

  饮食清淡
  炒菜应清淡,少放油,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戒烟戒酒。

  合理应用中药补药
  肝炎患者不提倡过分服用补药,正常饮食即可提供足够的营养。服用补药最好征求中医医生的意见,盲目进食补药没有益处。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不宜过高,因为蛋白质易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气,而氨是导致肝昏迷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或重症肝炎恢复期的患者要低糖饮食,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肝炎及康复期患者应以食品来补充糖、脂肪和蛋白质 五谷杂粮等含淀粉类食品以及各种水果类、蜂蜜等,能供给糖,有补充日常生活所需热量、增进肝脏的解毒功能。芝麻、花生、大豆、菜子、玉米、葵花子、椰子等食品及植物油、蛋黄、牛奶等,可为肝炎患者提供脂肪酸,补充热量,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鱼、虾、贝类,牛、羊、猪的瘦肉、禽蛋类等,可补充蛋白质的食品,它们都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补充机体代谢消耗,提供一定热量。
  七、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建议
  1、目前国内外专家都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复查,监测乙肝病毒和肝功能各项指标,一般是半年(6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吸烟和喝酒,喝酒会加重肝脏负担。
  3、保持愉快的心情,要少生气。其实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不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5-14
是携带者状态,但你的DNA的结果表达好象是不对
第3个回答  2009-05-14
suan ba
第4个回答  2009-05-14
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