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

有什么证据证明是林森浩把毒放入饮水机的,难道仅靠有作案动机判决的这个事?
好吧,自己发短信提心别人别喝饮水机的水。
已经了解了,最快回答,快来领赏

第1个回答  2014-05-09
现在大学的教师都是一样的德行,
要严惩
第2个回答  2014-02-23
那是警察的事,与你与什么关系。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复旦大学投毒案
一、案发过程
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森浩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洋因舍友林森浩投毒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8岁。
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森浩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森浩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中,林森浩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等进行了辩解。法庭就林森浩的犯罪动机、目的、作案手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等展开了调查,并充分听取了庭审过程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并对证据进行了质证。至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宣判。
二、审判结果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年2月18日上午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三、林森浩
1986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潮阳区和平镇某村,2005年高考以780多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
经警方查明,林森浩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合、心存不满。据知情人透露,其实林森浩与黄某关系不合已有一段时间,林森浩对黄某的不满日积月累以致最后一念之差而做出疯狂举动。
四、事件评论与分析摘要
1、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2、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郑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3、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前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说,尽管“复旦投毒案”事发在大学阶段,但折射最多的,还是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问题。“在当前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非常优秀似乎就等同于非常善良,道德底线、法治观念、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和社会实践等,普遍被忽视。”
4、广东警官学院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宋晓明剖析林森浩的深层犯罪心理:“我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低有关。具有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