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文字的诞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话是人们向他人传达的一个个音,字是一个个音在文本上的体现。话和字,不像“鸡和蛋”一样不清楚谁先谁后。一般的认为:语言中,总是“话”早于“字”。甚至有些语言有“话”没“字”,大家现在能看到紫禁城各宫殿的牌匾上都有两种文字,其中一种便是满文。满文是满族的文字,但是在清朝以前,满文并未出现系统性的文字体系,只作为口语相传。直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仿蒙文创造和改进满文才有体系化的满文字出现。

韩语,当然朝鲜称为朝鲜语,是朝鲜半岛的语言。它曾经也是一个有话无字的语言。

中国古代是作为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在地理面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上都处于绝对地位。周边的邻国处在中华文化圈中,自然大多以汉字为正统文字。古朝鲜也不例外,汉字是当时朝鲜官方的交流文字,看过当时朝鲜文人的信笺,其汉字使用方法和中国一致。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个方块是以“形和意”的形式出现的,看到一个不熟悉的汉字,不会读但还是可以看出大概的意思。

汉语文字表意,这也是汉字可以为中国周边不同话的邻国所用的一个重要前提。他们可以对汉字念出不一样的音,但是只要通过书写就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既然汉字这么方便,为什么古朝鲜不直接学习汉语的发音和文字,以将其完全作为国家语言?因为学习汉语的成本很高,古代中国学习文字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何况讲着不是汉语的古朝鲜?所以讲话大家有自己的话,但写字就不是能讲话就可以写下来。

韩语(朝鲜语)作为口语是伴随着朝鲜民族的生成就一直存在和发展的。朝鲜半岛长期使用的是汉字,但只有贵族才有精力学习汉字。日常交流使用韩语的半岛人们也很难较为快速的学习汉字。

朝鲜世宗大王在15世纪创造了“谚文”,发布的时候称为“《训民正音》”。韩语文字是被“创造”出来的。今天有人问汉字的历史,我们要追溯到商殷的甲骨文;但问及韩字,历史书有据可考是世宗大王在1443年召集集贤殿学者们研究创制而成(此过程有到中国参考当时明朝发达的音律学、例如切音等,可在《训民正音》里明显看到文字切音的方法)。

《训民正音》在文首中这样说道:“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申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可见韩字最初是因为朝鲜人们学习汉字不便,而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来供人们使用的。

韩语创字因为简单,多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朝鲜人群中使用,但朝鲜上层人士都抵制它。

朝鲜国士大夫崔万理曾经讲过:“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

这段话意思是,当时的中华文化圈内,各国风情不一,没有因为自己的方言而要创造文字的说法,有文字都是少数民族,当时称为“夷狄”。我们朝鲜历代都是以商朝箕子的传人,是有中华礼乐传承的小中华。现在自己创个文字是什么意思?难道要和那些“夷狄”一样吗?是要自贬地位吗?

可见,韩字在当时的地位就是民众的初级学习物,有条件大家还是会学习汉字。

近代以后,朝鲜本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排斥汉字,在朝鲜的报纸中有大量的汉字和谚文的混用,这点和现在的日文很想,韩国建立以后,朝鲜民族主义思想日益严重。

1970年,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下令施行韩文教育,将汉字从教育机构和官方文件中彻底抹去。北朝鲜则更早的进行了“去汉字”。韩字在朝鲜半岛称为了唯一、绝对的语言。

韩字发明的初衷就是便于学习。这是一种表音的文字,表音文字在世界上非常多。例如英语,常开玩笑说:“26个字母都认识,但拼起来就不知道啥意思?”韩语看起来是一个方块字,但其实每个字都只是一个音节,每个字由元音、辅音和音尾构成。单个字出现的时候,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有和其他字一起出现的时候才有明确的意义。但这就是韩字的优点:非常好学,现代韩语四十音,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如果母语的韩语的人们,那真是非常容易的。

易学易读易写是韩字的优点,那么韩字缺点在哪呢?就是因为韩字只表音,所以就会出现大量同音字,如果缺少上下文很容易混淆。另外,韩字缺少像汉字一样的组合能力,遇到很多外来词汇只能音译,由此形成很多需要进一步认知学习的外来词(大概占韩语词汇的10%,汉语词占60%左右)。正是因为韩字同音过多。韩国的法律正文中还是保留了大量的汉字。(由此韩国法律人员也有明显的倾向性,以后有机会再讲。

以上涉及少数民族的文本,只作对古文解释,中华多民族统一,各民族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