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文|胥永强

秦安位于甘肃天水,别称羲里娲乡、成纪、中国桃之乡等,是中国文化名县。秦安桃、苹果、花椒等品质优良、享誉中外。

秦安县60多万人,我家位于郭嘉镇下山村。我已经12年没在老家过春节了,然而,关于春节的儿时记忆,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忘记。

印象中儿时的春节,一到腊月,大人们开始准备,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基本结束,有的村子甚至会延续到二月初二,过年才结束。

准备过年

首先是杀年猪。这对小时候的农村来说是重头戏。很多人认为如果过年不杀猪,就好像没过年。有的家庭没养猪,或者猪在养殖中途死了,过年也得杀几只鸡代替猪用来过年。

我们小时候没吃过鱼。有一年村里有邻居过年做鱼肉,附近来了好多妇女和小孩,站在院子里,观看如何做鱼,觉得很稀奇。鱼肉做好后给附近十几户每家都送了一点,让大家都尝尝鱼的味道,那至今仍然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鱼肉。

过去的人吃不饱饭,就盼着过年大饱口福,邻里之间经常会互赠做好的浇有猪肉的菜菜儿(烩菜),加深邻里感情。

小孩盼着过年穿新衣服、新鞋子,很早就开始用骨头、啤酒瓶、头发、猪毛等卖钱,偷偷积攒起零花钱用来买鞭炮。

小孩子在杀猪的时候喜欢守在一旁观看,其实为了抢猪尿泡(膀胱),得到后使劲在沙土里磨一阵,外层的皮变薄后吹成气球玩,有时小孩之间为了抢尿泡会打架,尿泡破了更会哇哇大哭。

腊八过后,腊月二十三迎来小年。很多家庭开始彻底大扫除,把所有物品全部搬到院子里,重新糊墙纸、打顶棚、扫灰尘,收拾干净后再把物品搬到屋内。

此外也忙着做豆腐、蒸馒头、压面条……用十足干劲准备迎接盛大的春节。

小孩子非常喜欢吃猪油渣,配上调料真是难忘的美味。

这段时间,所有年货都得备齐。纸、香、鞭炮、猪肉、豆腐、蔬菜、面条、馒头、醋、新衣服等等。

正式过年

除夕夜,当日下午约三点过后,男主人会端上盘子,里面放着香和纸、火柴、茶水、酒、献饭等,领着孩子去墓地或门口接纸,其实就是接去世的祖宗,接到家里过大年,祈求先祖之灵祝福全家幸福、吉祥等。

我当时最喜欢放炮,和哥哥跟着父亲去接纸,两兄弟争抢着放炮,开始时用点燃的香放炮。过年时小孩吸烟大人不管,于是用烟头放炮,感觉过瘾极了。

过年一般都有新衣服、新鞋子穿,在那个几乎没有玩具的时代里,幸福感却是爆棚的。

我和哥哥在院里放大鞭炮,妈妈在厨房里做年夜饭。突然一声巨响,妈妈会大叫一声:

“各啦啦(‘我的天啦’的方言),你把各(‘我’的方言)要整死吗?”

我和哥哥幸灾乐祸似地暗自高兴。

那时,家里没电视机,只有一台收音机。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啃猪肋骨,是生命中最幸福的记忆之一。大年三十的猪肋骨也是记忆中最美味可口的珍馐佳品,整条肋骨拿在手里,热热的,吃的满嘴、满手是油,儿时只觉得幸福、快乐至极。

除夕夜迎接零点的到来,成了所有人最期待的时刻。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团圆着,彼此谈天说地、期待幸福美好的来年。这个晚上很多人激动得睡不着。

凌晨十二点,仿佛世界大战打响了。不敢想象,在那个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过年,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鞭炮、烟花,享受热闹、幸福的时光。

自己村里、临近村里(大华咀、崖湾、马咀)。其他村里(胥堡、寺咀、涡坨、元川、员王、马峡等),鞭炮声经久不息、响彻云霄和山谷,回声似乎飘荡在天空中,和地上的人们一起庆贺春节。

这天晚上,有的村民会拿着步枪对天开枪,黑暗的没有路灯的山区村庄,步枪开火的瞬间,一团巨大的火焰喷射出来,成了无比震撼的一刻。

很多大人们除夕夜里通宵打扑克、麻将等。小孩子成群结队在一起玩手枪,这种手枪都是自己做的,枪管大多用自行车胎的气嘴制作。有的顽皮的小孩,会把家里自行车链条拆下来制作枪管,大人发现后会打一顿。

初一,家庭成员一般都会在家里,享用美食、烤火、聊天等。每天早晨、中午、晚上会准时地烧香、烧纸、放鞭炮。

但是有的人这天必须出去还愿。我们村的人一般都去胥堡村还愿,因那里有大戏台、庙,我们村胥姓人口据说都是数百年前从胥堡村搬迁到现址的后代。

很多人带着鸡、鸽子、羊等动物去胥堡庙里宰杀,向岱王爷还愿。那些年代的人喜欢摇签、算命、许愿等,一般都在正月初一还愿。许愿主要为了祈求平安、健康、生意亨通、学业、升迁、婚姻等。

初二,当天最热闹的莫过于拜年了,小时候我们每年都会跟着一位老大哥,他带着十几家的小孩挨家挨户拜年、为了吃糖果。起初几年,拜年仅仅去十来家,有一年把我们村的一个大队,共计四五十户人家全部走遍了。到中午时候才拜完年,每个小孩拿的塑料袋里装满了拜年换来的糖果、爆米花、甚至纸烟等,幸福溢于言表。

我回家一般会把拜年得到的香烟送给父亲。有一年父亲不责怪我抽烟,我在拜年后几乎一口气吸了将近二十支香烟,头疼了一天,从此之后很少碰香烟了,现在完全不吸烟。

初三,这时年味稍微淡了一些。初一、初二这两天,一般家庭都会每日早晨、中午、晚上烧香、烧纸、放炮,一日三次。初三的早晨和中午也是这样,到了初三下午约三点过后,男主人会带着孩子,仍旧端着盛有纸、香、火柴、献饭、茶水、酒等的盘子去送纸,其实就是送祖宗,让他/她们平平安安地回到另一个极乐世界里安息。

初四起,很多人开始走亲戚。每个村里整天到晚都在打鼓、敲䥽,鼓的响声跟前听起来并不太响,但是能传到好几公里外的对面山村里,䥽的响声正好相反,跟前感觉震耳欲聋,但是声音稍远点就听不见了。

很多村里都有喇叭或大录放机,春节期间经常播放秦腔、秦安小曲、流行音乐等。很多歌曲至今记忆犹新,如叶凡《相思》、高胜美《青青河边草》《千年等一回》、赵丽艳《追求》、费玉清《梦驼铃》、郑智化《星星电灯》《水手》等。

某些村子会在上九(正月初九)起社火,然后到临近村子进行友谊演出。其他村庄的社火要进村时,迎接的村子要在晚上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烟花爆竹甚至分三次迎接。社火队伍即将进村时,众人都不说话,一切䥽、鼓不能发出任何声响。社火队伍中辈份最大的老者走在队伍最前面,打着大红高灯笼,后面的人空出一些距离。临近目的村的迎接地点时,必须欢迎进村的一方首先敲䥽、打鼓,被欢迎进村的一方听到欢迎的䥽声、鼔声后,稍过几秒也开始敲䥽、打鼓,开始前进,进入对方村子。

秦安社火远近闻名,社火期间有乐队、秦安小曲、蜡花舞、旱船、耍狮子、幽默段子、骑毛驴、踩高跷项目,明目繁多且不断创新、热闹非凡。

大村子的社火会直接开车去秦安县城演出、很多商家和企事业单位会给予财物赞赏、挂红(送红色被面等)、烟酒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社火队伍在乡村道路上碰到司机会“堵车”、送祝福、送平安、也会得到一些财物。

正月十五,当天是元宵节,很多地方有高台(高跷表演艺术)、秦腔、庙会等。社火也在这天就正式结束了,正月十五晚上窝故事(结束社火的意思)。这一天在最后一场演出后,狮子、旱船、蜡花盆上的物品会被村民抢光,带到家里祈求吉祥如意,窝故事仪式上要诵读一篇事先写好的祭文、象征性地表演一遍节目后,所有参加社火队伍的人跳火圈,然后结束。

小时候,孙坡、崖湾、大华咀的社火都来过我们村,我们村的社火也去过崖湾、大华咀、马咀。

那时小孩子很喜欢打四角板、滚铁环、放推车子(用四个轴承和木棍钉成的玩具)。聪明的年轻人制作大音箱,播放流行歌曲、秦腔、小曲,小孩子学骑自行车、打乒乓球、女孩子踢毽子……

有的村也组织打篮球,外出比赛,请著名秦剧团唱秦腔……

那个热闹的年代早已远去了,最值得回味的年味,永远在物质最贫乏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