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错过的赚钱机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大部分上班族的生活都是简单到两点一线,工作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几乎全部精力。

可是上班N多年之后,要么是两手空空,,没钱没生活没感情没成长,彻底沦为专业“上班狗”;要么就是背负着一身房贷、车贷和各种家庭支出,工资像流水一样,却只是水过地皮湿,这边刚转入,那边就转出。即使有点积蓄,以现在的通胀水平,也是眼睁睁看着手里的一点小钱缩水。

想想十年前,房子不到1w的时候,觉得太贵了,现在在深圳看见4w单价的房子都恨不得扑过去,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笋盘。

人人焦虑,人人自危。

屌丝们在想赚钱,中产们想赚得更多,土豪们害怕资产缩水拼命保资产。

可问题是,如何赚钱呢?

是靠自身的硬实力?靠经营人脉关系?还是把握时代的脉搏?

想来想去,答案似乎只有一句话:把握时代的趋势,掌握赚钱的思维。

本文不提供专业的理财建议,只是简单回顾一下在过去十年当中,你是如何错过赚钱的机会,以及在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趋势这个词,十分高大上,民间比较通俗的说法叫做眼光。

我们常说一个人特别有眼光,似乎他总是没费吹灰之力,就赚得盆满钵满了,超越同龄人足足两个身段。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在风口来临的时候,他已经在这个领域深根细作了很多年。

另外一种人,似乎总能在时代变换的档口踩准节拍,抓住了时代的红利。

第一种人紧紧抓住了不变的东西,第二种人敏锐的抓住了新生事物的机会。

瞬息万变的社会,哪里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或者引用一句最常被人说的话就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正是变化本身。”

在千变万化之中,你很难看清楚什么将是未来的变化趋势,这需要出色的战略眼光,不是我等凡人一时半会儿能够学会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变化中,尝试抓住一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

关于此,亚马逊的总裁贝佐斯给出了很清楚的解释:(2012年,Amzon re:invent大会)

答案正是如此。

引申一下,你会发现很多亘古不见的道理和规律。

无论时间再怎么变化,“身体健康很重要”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即使科技再发达,你也不可能不顾健康。健康永远是1,其它的都是零;有了健康,就是锦上添花,没有健康,一切都没有意义。

还有“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道理也是不会变的,90年代还有一些暴发户发家致富的消息,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这方面的新闻了。有钱之人都是一个比一个有背景、有学识,2016年是知识变现的元年,得到、混沌研习社上都是某一方面术业有专攻的人进行变现的知识型IP。

知道一些朴素的、大概率不会改变的道理,就去敬畏它、遵从它,好好去坐,用心去做。

所以,按照20/80法则,用80%的精力牢牢抓住这些不变的东西,“广积粮,高筑墙”,不怕没有机会。

如果问你2007年你最想做的事,很多人可能会说:“买房”。
2010年你最想做的事,“在微博上写段子”。
2013年你最想做的事,“写微信公众号”……
让你错过的事,有很多很多。

可惜,你不是《夏洛特烦恼》里的男主,没有机会穿越到过去,做一些必火(必赚钱)的事儿。

任何新生事物或者新产品刚出现的时候,都有一个红利期。

2015年,滴滴打车初期占领市场的时候,对司机的补贴力度极大。据滴滴车主说有名目繁多的任务奖励,比如在高峰时段,完成5个订单,奖励多少钱,完成3个奖励多少。如果你是私家车主,在这个时候参与进来,同样是开车,就会有比较丰厚的回报。但是补贴行为都是短暂的市场策略,作为司机,赶上了那一拨就赚到了钱。到后期想参与的话,就只能是赚取作为司机的平均回报了。

现在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想要在一些主流平台上被推荐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朋友圈里的一个朋友《个人品牌》的系列音频课程却排在喜马拉雅APP上第一位。原来,他的课程是首发在一个学习型社群“罗友霸王课”,而罗友霸王课和优酷、喜马拉雅等众多平台有合作,直接获得了一些推荐位置,所以,他的课程就这样被推荐,当然播放量很大了。所以,一些新渠道可能比大平台更能带来流量红利。
但是红利期一晃而过,如果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就算你是那个正确的人,也没什么卵用。

用一句话说就是:既要抬头看天,又要低头赶路。

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是已经有厉害的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好的建议。

我们可以借鉴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到的“杠铃策略”,结合本文的建议就是,用80%的精力去抓住不变的事情,用20%的精力去关注新事物。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天有10个小时的时间,你可以花8个小时专注在自己的主业上用于不断精进,用剩下的2个小时去关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或者你专注领域之外的范围,用于扩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