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十五届全国人大提案有没有关于小学生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2022年3月两会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郭红静提议: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针对对日益突出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来自全国多地的人大代表委员们提交了多种建设性的提案。
全国两会关于教育的提案最新消息解读
1.“双减落地”,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认为,“双减”给当代教育的推动作用是强劲的、具有时代性的:“双减’给学校、给家庭、给社会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让大家停下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对孩子们好。”
2.保证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为课后看护难题破局。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Q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提升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他建议,提高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家庭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新机制。
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亟待家校社协同育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提出,当下吸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政监管,以遏制家庭教育培训市场的失序行为,凸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法律政策宣贯和教育工作,真正让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回归家庭、回归家长。
4.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打造乡村光明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委员认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入职条件,激励优秀青年从事乡村教师职业。刘仲奎委员综合自己的调研、思考,也给出了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他认为,综合性大学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当地师范大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培养精准度,按需培养,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乡村振兴输送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
5.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和东北师大附中这些年一直在践行对教育基础薄弱具的教育帮扶工作。“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具中木境,我和很多代表委员也在交流,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体会更深,”邵志豪说,“一个县的文化制高点就是县高中,一个乡里就是乡中心学校,如果高中办得好,那一定就是当地精神文明的高地。如果说高中'塌陷’了,必然会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
6.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让辛勤园丁劳有所获。
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是各级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一条严肃的法律底线,各地必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有关政策部署。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保障教师待遇的能力。即便面对困难,也必须迎难而上,不能退缩、推诿。
7.加强学校体育,让健康中国更有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张常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内容她印象深刻。她在发言中提到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其中包括抓住体育学业水平测试这个突破点,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8.学生心理问题能见度走高,家校协同干预引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今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他介绍,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成因有很多,一些青少年自杀案例也与抑郁症状或抑郁症有关,俞洪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不惑问题,建立教育部、卫健委、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精神困惑问题的氛围。
9.学生安全议题永不缺席,食品安全或成新热点。
曹园雅、莫俊文委员:社会各界共同防治校园欺凌。两位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出台相关规定并实施,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校方要加强普法教育和反欺凌知识科普,指导学生在被欺凌或目睹欺凌时正确的应对措施,并教导孩子们平等待人待事,不恃强凌弱,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营造尊重、平等、包容的校园文化;以学校或社区为基点,组织建立完善的反霸凌社团、机构等,帮助监督与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家长应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让家庭暴力成为校园暴力的模仿对象;动员和鼓励心理下作者加入反校园欺凌的组织和队任中,为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
10.中考普职分流、高考多切口改革,均衡发展更具公平性。
全国人大代表卢克平提出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示。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