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相守于朝暮,那就相忘于江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小时候喜欢听外公讲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尤其喜欢听最后他们化蝶的那一段。

天帝问英台:“你阳寿未尽,为何执意化作蝴蝶?”

英台答:“只为寻一人。”

“何人?”

“杭州万松书院梁山伯。”

每次到这几句,外公还会咿咿呀呀的唱起来,老式的越剧唱腔,衬着外公哑哑的嗓音,愈发显得此景可悲,此情可泣。

山伯聪颖好学,母亲变卖玉器供他读书,盼着有朝一日山伯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上虞县祝家庄千金祝英台,年十六,机灵敏慧,一心向学,那时候书院还不准女子进入,故英台假扮男装,前去杭州。

在去的路上,英台遇到了梁山伯,她觉得山伯为人真诚,待人一片赤心,山伯觉得她学识渊博,见识非凡。两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于是就在草桥凉亭里义结金兰。

从此,山伯唤英台为贤弟,英台唤山伯为兄长。

光阴逝去如流水,匆匆过了三余载。

同窗共读两无猜,情重如山深如海。

在万松书院的三年里,应该是祝英台和梁山伯最为快乐的时光,没有世上的烦心之事,没有未来的前程之忧。

有的不过是他们春日携手踏游,夏夜共看明月,秋时畅饮桂花酒,寒冬围炉话桑麻。

同样他也是一根筋坚持到底的人,英台告诉他,我是男子,他说,那好我相信。

印象中很有一次山伯发现了英台耳朵上有耳痕,他笑着问:“英台,自古只有女子戴耳环,你穿耳是为何故?”

英台道:“小时候祝家庄有庙会,爹爹让我扮成观音娘娘,所以留下了耳环痕。”

山伯又问:“既然有九妹,祝伯父为何要你扮观音?”

英台佯装生气道:“兄长又来猜疑我,你要再瞎猜疑,我就...”

山伯遂而拱手赔礼:“英台莫要怒生气,我不再问便是。”

梁山伯是实实在在的老实人,整个人透明像白纸,单纯像清溪,让人一眼就看到底。

英台则不同,她出身世家,从小就听得父亲讲诉祖辈征战沙场的故事,她遇事有智谋,性格张扬,很有主见。

所以她会被梁山伯的耿直忠厚而吸引,用情三年,情深不改。但她不会想到正是因为这份“不解风情”的耿直,酿成了她和梁山伯最终的悲剧。

不久之后,祝英台收到了父亲家书:老父病重,盼我儿英台速归。

祝英台前思后想,实在难舍知心郎君梁山伯,便决定告诉师母,请她成全自己,促成良缘。

师母点头,拍拍英台的手,道:“我知道,我都知道。”

英台羞红了脸,取出自己的玉扇坠,交给师母:“请师母把这玉扇坠交给山伯,他定会明白这一切,英台一生幸福,还望师母成全。”

此时越剧乐起,台上师母唱:“英台果是多情女,山伯有德也有才,师母愿意做大媒,梁山伯配祝英台。”

声止幕落,台下掌声起,久久难衰,中间掺着几声啜泣,闻之令人伤感。

那时我还小,不懂大家为何鼓掌,为何而哭,就侧头去问外公。

外公说:“悲剧从此定,深情终落空,如何不鼓掌,又如何能不哭?”

十八相送,难舍难分。

樵夫为妻把柴砍,山伯送弟下山来。

祝英台调笑他:“山伯兄家中无妻配,不如小弟给你来做媒?”

山伯问:“愚兄不知,英台要把哪位千金介绍与我?”

“家中九妹。”

“山伯家贫,恐怕入不了祝伯父的眼。”

“如若我父亲同意了?”

“我...我没想过。”

山伯还是知道了英台的真实身份,忆起旧情,他又惊又喜。

喜的是他与英台同窗竟会成连理,惊的是他呆若木雕毫不知情。

他催促四九赶紧收拾行李,直奔祝家庄。

英台是当时有名的美人,才学高,家世好,自她从万松书院回来之后,来说亲的人便络绎不绝,踏破祝家门槛。

马文才乃太守之子,出身阀阅门第,同样是才名在外,仪表堂堂。祝老爷很是满意,答应了他与英台的婚事。

所以当山伯远到祝家的时候,英台早已被许配他人,待嫁闺中。

很多人认为是祝父嫌贫爱富,拆散姻缘,也有人认为是马文才横刀夺爱,仗势欺人。

可我觉得并不是,东晋时期,民风何其保守,祝父尚能够体谅英台求学之心,准她入得学堂,学得知识。

祝英台在外三年,他何尝不想念,何尝不担忧,不能明说便只好写信称病让英台快快回来。

英台不答应嫁给马文才,苦求爹爹念在她与山伯长亭亲许。

祝父虽然生气但还是好言规劝:“英台啊,为父平时是件件事都依着你,唯有婚姻大事非同儿戏,爹爹已将你许配于马家公子,是万难更改。”

更是让祝英台好生劝慰梁山伯,让他另寻良缘,另娶淑女。

他之所以不答应英台和山伯的婚事,不过是因为之前答应过马太守,又怎能失信于人,丢尽祝家脸面?

况且太守在当地有权有势,祝家庄虽家大业大,也不能不讲情理,毫不在意马家的看法吧?

如若一开始英台就和爹爹挑明心意,自己早在凉亭自作媒,说道家有小九妹,我与山伯海誓山盟情义在。

祝父可能会生气,但不一定就会拒绝,毕竟他也曾赞赏过山伯才学过人,宅心仁厚,的确确是一个良配。

更假若梁山伯能够多留一个心眼,识破英台女儿身,何苦等到师母来提点,自己才明了。

又何苦对英台哭诉:“你爹爹作主许你去马家,你就该把亲事退。”

他只道自己与英台万般情意不该被拆散,又怎么没想到祝父和英台也是血脉相连父与女?

无法劝服祝父改变心意,那么远走高飞,躲到谁都不认识的世外桃源,清清贫贫过一生,只羡鸳鸯不羡仙。

如若不能走,或者走了被找回来了,觉得今生再无在一起的机会,又为何不能潇潇洒洒的放手英台,让她富贵荣华安享一生。

不能相守到终老,那便相忘于江湖,偶尔想起来都是三年同窗的点点滴滴,得此回忆,人生无憾。

可梁山伯偏偏选择了最苦最无用的那条路,深情到死方才罢休,赚足了旁人的眼泪,但那又抵的过什么?

是梁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还是英台放弃阳寿执意化蝶的心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