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得意忘形”最深刻的是王弼的认识论。

玄学家虽然注释《老子》,却认为“老不及圣”。何劭《王弼传》载:弼曰:“圣人体无, 无又不可以训, 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 故恒言无, 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引作:“圣人体无, 无又不可以训, 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 恒训其所不足。”) 从“有”“无”关系看, 王弼以为老不及圣, 这是因为孔子“体无”, 故不言“无”, 因为“无”不可以言说, 只可体会。而老子言“无”, 落入言诠, 反倒成了“有”。“无”只可通过“有”来说明, 不可对“无”本身有直接言说。这个“无”就是万物的本体。王弼《老子注》说:“万物万形, 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於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王弼认为,事物的本体的道是可以认识的,圣人的治世之道也是可以认识的。宇宙的本体道是无形无名“不宫不商,不温不凉”;圣人治世是“体道”的结果,故不偏不执自然无为。“道”虽不可言象,不可名状,但它在万有之中,以无形无为而成济万物。在政治上,崇本(道)息末,就是对自然规律(道)的具体认识和运用。

王弼的认识论集中表现在他对《周易》中的“意”、“象”、“言”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上。所谓“言”是指卦象的卦辞和爻辞的解释;“象”是指卦象;“意”是卦象表达的思想,即义理。

王弼指出,“言”、“象”、“意”三者之间是递进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通过“言”可以认识“象”;通过“象”可以认识“意”。但明白了意,就不要再执着于象;明白了卦象,就不要执着于言辞。

王弼认为,如果你执着于“言”,就得不到“象”。那“言”也不是产生于“象”并能说明“象”的“言”。如果执着于“象”,就得不到“意”。那“象”也不是产生于“意”并能说明“意”的“象”。因此,王弼认为,只有不执着于“言”,才能得“象”,只有不执着于“象”,才能得“意”。

总之,王弼的认识逻辑是:“言”生于“象”,而说明“象”;“象”生于“意”,而说明“意”。要得“意”,必须借助“言”、“象”,但又不能执着于“言”、“象”。执着于“言”、“象”,便得不着“意”。只有不执着于“言”、“象”,才能得到“意”。既然卦意(圣人之意)可以认识,那么世界的本体“道”也是可以认识的。因为“圣人的意”是“道”在社会方面的体现,也就是自然无为的治世之道。

通过“象”(也就是“形”,而悟到其“意”),而了解了“意”,也就没必要再什么于“象即形”了,而且王弼强调要“不执着于(要忘记之)既所谓“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