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主题升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1. 写作文怎样升华主题

平时作文,学生最爱犯的毛病之一,就是主题肤浅。

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主题深刻呢?除了对所写题材本身要进行反复提炼和深入挖掘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其中简便易学而且效果颇佳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结尾升华主题。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文章主题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从小到大。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把前面写的小范围的事物上升到一个较大的范围,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我们来欣赏一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轰动一时的《乡愁》吧。诗的内容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前三节写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第四节则扩大到对祖国的思念,把个人“恩怨”与当时的家国风云结合起来写。显然,从亲人、故乡到祖国是“由小到大”的过程,使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二、从物到人。 在文章的前部分,对某种事物进行形神兼备的描写与刻画,而在结尾部分,把对这种事物的赞美转移到与这种事物具有类似品格的人的赞美上来,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杨朔的名篇《荔枝蜜》正是成功地运用了此法。作者先对蜜蜂的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叙写和高度的赞美,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对蜜蜂的赞美转移到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身上来,巧妙地升华了主题。

三、由一及众。 文章的前部分把某一个人(或事物)作为具体的写作对象,突出这个人的品质、性格、习惯等(或事物的特性),而在结尾部分扩大到对具有这种品质、性格、习惯等的所有的人(或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进行歌颂(或贬斥)。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前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母亲的本质特征: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勤劳俭朴的习惯。在结尾部分,作者 写到:“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由赞美母亲扩大到赞美具有母亲本质特征的劳动人民,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四、由事及理。 文章先讲述一件具体的事件,在结尾处揭示或暗示这件事蕴涵着的深刻哲理。

事件是哲理的基石和依托,哲理则是事件内核的深化和升华。结尾的哲理虽然占的篇幅极小,但它常常会使一件平凡小事变得耐人寻味,熠熠生辉,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先详细叙写“我”童年时一次爬山过程中的脱险经历,结尾把父亲教给他的这次脱险的经验进行了哲理的升华:“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使用这种手法升华主题一定要注意:一、“理”要从“事”中自然地生发出来,切忌离开事件去空发议论;二、“理”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较新颖深刻,切忌片面肤浅和老调重弹 望采纳 还有 作文主题升华五法 湖北省洪湖市燕窝中学 孙维彬 主题的升华是指文章的主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是指作者的思想境界从所描述的事物的表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凸现出文章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作品,总会在主题的升华方面下一番功夫。常见的升华主题的方法有:一、横向铺排法 即运用横向思维,抓住一些相近相关的材料,根据其内在联系加以联缀铺排,最后使作文文题得到升华的方法。

如一篇优秀作文《为自己感动》(晏敏)横向铺排了九次感动,其中六次感动构成画面,三次一笔带过。六次感动依次是为自己的体贴、孝心、主见、宽容、善良和勇敢,每次感动都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体现着“我”的性格,作文的主题已基本显现出来。

但小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在铺排的基础上用“青春年少的我常常为自己能有这么多的感动而感动!”这句议论使主题得到升华。如果没有前面浓墨重彩的铺排,作文主题的升华就没有力度。

二、类比掘进法 即通过类比联想将主题向深层掘进的方法。要求作者找准所写事物与所要表达的思想的相同点,进行类比联想,将文章的基本思想与某一深刻的哲理联系起来,从而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新的高度。

如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写“我”小时候一次次地骑车追寻远方的地平线,而地平线却像谜一样,每一次都会在我认为追着的时候,出现在远远的地方。而正因为如此,所以更吸引我去追寻。

作者由追寻自然界的地平线而类比联想到追求人生的理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发掘出“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个充满新意的主题。三、衬托铺垫法 即运用衬托、铺垫的手法把众多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照,使众多事物对另一事物起衬托铺垫的作用,从而增高所写事物的形象,升华文章的主旨内涵。

宗璞的童话《花的话》,先写花儿们开放时的兴奋,榆叶梅、玫瑰、芍药、桃花、迎春花等众多花儿月下比美论贵,最后写小男孩采摘二月兰献给老师。文章用众多的花儿作铺垫,反衬出二月兰默默。

2. 写作文时怎样升华主题

笔者从经典阅读篇目中,提炼归纳方法,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罗列如下,希望对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珍珠鸟》)

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这就升华了主题.

四、由具体的人事向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升华.

例如: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说明:由具体的人事向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提升,这就是常说的小中见大,小故事大道理.写这种文章,最忌就事论事,而应该见微知著,见一叶而知秋.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讲的是一件小事,从小体弱多病的自己,冒险爬上了高高的悬崖,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下来.在“我”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的父亲告诉“我”,不要想碰上远在下面的岩石,每次只要走一小步就行了.“我”就凭着每次走一小步终于成功地爬下了悬崖.这是一件具体的事情,但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跳出这件小事本身,转而谈论人应该如何对待困难.从这件小事的经验里,作者想到对待困境也是如此,只要把困境化大为小,每次克服一个小困难,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从而获得整个人生的成功.

五、由个人联系国家,从个人命运向国家民族命运升华.

例如: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说明:这是余光中《乡愁》的最后一节.在这首诗中,作者选了四种意象形象地诠释了什么叫乡愁.这些意象虽然都感人至深,但如果没有这最后一节,诗歌总显得不够大气.最后一节,作者将个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愁,上升到台湾人民不能与祖国大陆团圆的愁绪,这样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质的飞跃,诗歌也在从小我向大我转换之间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同学们写作文,不妨想得更深刻点,让我们的作文在结尾升华主题,让作文具有一定的思想含量,给读者送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什么是主题升华

主题的升华指的是扩大作品所叙事件的意义、提高主题的容量,使文章的意旨能够进入一个更加开阔、更加高远的境界的手段和过程。

主题的升华指的是扩大作品所叙事件的意义、提高主题的容量,使文章的意旨能够进入一个更加开阔、更加高远的境界的手段和过程。

古代许多文学家都以精辟的见解论述了主题升华的意义。明人归有光说:“题意平常,若泥此发挥文字,却无味矣。”并指出,“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方为妙手。”这也就是说,好的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之上另开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仿佛刘鹗《老残游记》里白妞的说书,“渐渐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样的文章必能使读者“暗暗叫绝”,拍案称奇的。

散文主题升华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结尾处,虽文字不多,却有一字千钧之力,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著名散文家杨朔的《荔枝蜜》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文章在描绘荔枝林、品尝荔枝蜜、采访养蜂场之后,文章结尾处奇峰迭起,笔锋一转,由赞美蜜蜂进而深情地赞美勤劳朴实、默默奉献的农民,最后又以“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使文章又翻新意,主题得到了全新的升华。

散文主题升华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只说其中最常用最为有效的两种方法。

一种叫做联想扩展,点明题旨。

在散文创作当中,有大量的名篇都运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和杨朔的《荔枝蜜》一样,这类作品都运用了联想扩展的方法在篇末点明题旨,把主题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如贾平凹的《丑石》,作者先写丑石之“丑”,接着写原来这块丑石乃是殒石,有着非凡的经历,曾经“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人们“仰望过它,它给了人们光明、向往、憧憬”。篇末由丑石联想扩展到社会,极力地赞美其名曰那种“不屈服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全新的升华。

联想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的朴质、坚强不屈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再由此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在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接近联想,如袁鹰的《井冈翠竹》由井冈山的毛竹联想到井冈山的人民;因果联想,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由哈尼族小姑娘做好事联想到全国各条战线的人民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阅读典范例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荔枝蜜》、《茶花赋》、贾平凹的《丑石》。

写作训练题例:《锁》、《小草》、《石子颂》、《蜡烛的美德》、《粉笔礼赞》等。

一种叫做峰回路转,点化开拓。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文章大段大段地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和人们不同的览物之情。并以近乎凡夫俗子的眼光观物、思想,几乎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云遮雾障的境地。直到篇末,作者一反先前的情调,奏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慷慨激昂之词,这对读者来说真可谓是廓清迷雾,惊世骇俗,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作者这样构想,仿佛把作品的主题藏匿于深山之颠,需要我们经过峰回路转、穿云破雾才能采摘得到。

当然,主题的升华首先得力于作者思想的升华。没有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就不可能有升华的主题。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战胜了种种糊涂的观念或者说是世俗偏狭,才能写出让读者领略瑰丽风光的优秀作品。

阅读典范例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俄.柯罗连科的《火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写作训练题例:《登山》、《夜行记》、《……的感悟》。

使作品主题升华,必须还要注意:第一是意在笔先。构思散文,当全局在胸。无论叙写事件还是描绘景物,都要成竹在胸,没有事先的深思熟虑,决不可能锤炼出惊世骇俗、发人深省的主题。第二是注意铺垫。升华主题,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真地研究这些古今范文,我们不难发现一点,篇末点睛,全在于全篇都在画龙,有了篇末的点睛之笔,整条龙就可以飞腾起来,而事实上前文的努力都是为这篇末的点睛之笔服务的。仿佛是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画的钟馗,劲道全在小拇指上,全身的力道、身姿、眼神,莫不集中于这小拇指上。

4. 写作文老师讲的升华是什么意思

1,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不一定是最后一段,但多数情况下是最后一段;

2,写作文的时候,倒数第二段也可以用来升华主题,但是,在一般的中学生作文纸上,升华主题的段落一般不宜超过4行,3行最为合适。这样以后,你如果还想写一段的话,考虑到“不拖尾巴”的问题,那这最后一段就只能写1到2行了。

3,如何分析文章,这要看是哪种类型的文章了——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抒情散文?每一种文体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分析方法。这里就不详述了。

5. 写叶子的作文怎么升华主题

秋高气爽,天空像擦拭的一尘不染的玻璃,轻柔的云雪白雪白,仿佛一朵朵棉花糖,给人带来甜甜的好心情。我去植物园寻找大自然秋天的树叶。

进了植物园,许多树叶都披上金灿灿的外衣,闪烁着金子般的光泽。最美丽的要数银杏树叶了,远看,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近看,又像是一只只小巧玲珑的蝴蝶。一阵秋风吹过,这些蝴蝶飞离了树梢,在空中跳着圆舞曲,时而旋转,时而双双左右摇摆……我也情不自禁地陶醉在了这幽美的意境。

我又走了一会,感到有些累了,便找了一处草地躺了下来仰头注视着高大的树木,闻着小草的清香,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啪”,咦?是什么东西落到了我脸上?我睁开一看,哦,是片梧桐树叶。我拿起树叶,细细端详着:这片树叶是棕色的,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饱经岁月的风霜。大概是因为树上太寂寞,所以也跟着兄弟们一起落了下来吧。

在我身旁,还有几片顽皮的树叶脱离了树妈妈的怀抱,飘飘悠悠地落了下来。有火红的枫叶,碧绿的广玉兰叶,金黄的杨树叶……这些树叶飞离了树梢,飞向了大地。他们虽已自由,却还紧紧依偎在树妈妈脚边,久久不愿离去……

大自然为什么美?因为有了四季,有了秋天。秋天为什么美?因为有了树叶。我爱秋天,更爱装点着秋天的精灵——树叶。(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