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版的"三国演义"中,到底谁是司马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01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留给后人许多有关于战争谋略,军事思想教课书般经典案例;这里将连环计,火攻计,空城计,围魏救赵,暗度陈仓,远交近攻等计谋发挥的淋漓尽致;曹操的骑兵,东吴水军,蜀汉的步兵各具特色;联吴抗魏,吴魏攻蜀,刘禅蜀汉被灭后,东吴被吞,三国归晋。其实,在两宋历史,更像一部三国演义,笔者试图用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一下两宋版三国演义。

北宋、西夏、辽国三足鼎立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此时的北宋面临地缘政治压力犹如东汉后期魏蜀吴三国,北面失去燕云十六州,北部国防屏障长城防御体系被打破,直接面对兵锋正盛契丹辽国,西部失去河西走廊,被党项族西夏时常骚扰;这两个地方更是战马的繁育基地,失去骑兵优势的北宋大有面对契丹辽国、党项西夏夹击之势。

契丹辽国有打败北宋军队能力,对南下统一却有心无力,北宋在辽国契丹优势骑兵敲打下,败多胜少,辽国版图是北宋两倍,兵强马壮战斗力极为强悍,又出现契丹百年不遇的军事统帅萧太后,北宋恢复汉唐旧境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灭,在这种情况下,北宋被迫与契丹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以称臣纳贡的方式赢得百年和平。

西夏单兵作战能力对北宋有优势,与北宋局部战争经常是胜多败少,但是西夏人口少,体量小,难以打败军事和经济都体量浩大的北宋;党项西夏只能凭借地缘天险优势(北阴山,西贺兰山,西南祁连山,东六盘山),对北宋进可功,退可守,导致屡次宋夏战争,西夏胜多败少,当北宋以全国之力攻打西夏时,西夏秘密联合契丹,互为犄角,使西夏免遭北宋倾巢打击。

西夏与北宋稳定之后,契丹又发动了与西夏的战争,这与当年魏蜀吴三国时期非常相似;东吴杀死关羽,又有张飞首级,刘备恼怒之下,大军尽出攻吴;东吴为自保重结吴蜀联盟抗击曹操,刘备不允,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正要歼灭刘备之际,吴军防守空虚,曹丕派兵袭击防守空虚的东吴,陆逊只得退兵,曹丕间接挽救了蜀国。

范仲淹庆历新政虽然使北宋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在经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战役后,北宋被西夏骚扰的疲惫不堪,北部又有契丹牵制,无奈之下签订“庆历和议”,宋夏边境得到一时安宁。北宋拿钱买平安换来一段和平,此时北宋、西夏、辽国正式成为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更像是吴蜀联盟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的局面,维持好长一段时间和平。北宋也在这段时间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他就像一个文质彬彬的富豪,人人都想上去分一杯羹。

北宋、辽国、金国三足鼎立 可惜好景不长,北宋、西夏、契丹三国军事对峙的局面,很快就被异军突起的女真族给打破;这个原本依附于辽国渔猎民族,在完颜阿骨打带领下骑兵反抗契丹辽国统治,辽国经过多年的汉化,军事战斗力萎靡,纵横东北的女真族此时战斗力爆表,很快就在辽国东部建立大金。这样在北方就成了北宋、辽国、金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北宋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耻,收复燕云十六州,竟然联金灭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