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逐渐年纪大了之后需要学会什么生活的道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07

01

.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邓州,写下了名震文坛的《岳阳楼记》。

高中时读《岳阳楼记》,只记得那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中年再读《岳阳楼记》,发现重要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那年,范仲淹56岁,已过知命之年,在当时人均寿命60岁的时代下,他自知想要再有成就已是难上加难。

一边是新政失利,一边又深知余岁不多,卷土重来毫无希望,换做常人必是悲愤交加,而范仲淹只有八个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就是范仲淹内心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古人对修身的要求。

其实,时光越老,越是性情凉薄,不是说一个人孤僻清冷,而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人生态度。


02.

不计较得失,是一个人内心成熟的开始

欧洲有一句俗语:“虽然你只是一度年轻,但却可能无限期不成熟。”

所谓的无限期不成熟,便指的是你的内心,因为一个人的成熟与否,和他的年龄没有无关,只和他的内心有关。

对于每个人而言,内心真正成熟的开始,就是看透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事,于是变得不再斤斤计较,不再看重得失,也明白生活不是一场演习,没有设定好的剧本。

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遭受过苦难的人,才容易明白眼前幸福的可贵。

曾经的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台上站了一位名叫巴雷尼的男人,大家都在感叹他的不容易,他在该行业的出众,但是很少有不关心的人知道,他为了这种出众,忍受过多少痛苦。

巴雷尼在小的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拉着他的手告诉他:“孩子,妈妈希望你能用你的双腿,在人生道路上勇敢走下去”。


巴雷尼听了这句话后,还是小孩的他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后来母亲一旦有时间,就陪他做康复运动,就算自己发烧,也坚持着陪他做完这个运动。

受到母亲的鼓舞后,巴雷尼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才取得了成就,而曾经的那个康复过程,便是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每个人都会失去一些东西,很多时候甚至不受你的控制。意外带来的伤害,还是一个正常人,明天可能就会丧失行走能力。

但是有舍,一定会有得到。命运拿走你一些东西的时候,会给你另一些东西作为补偿。

巴雷尼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明白了若是只顾着失去的健康,便会失去更多的未来。这才是一个内心成熟的人,必然会有的过程。

可能你的人生,没有按照你的预期发展,但是这并不影响你对你的未来,仍旧怀有新的希望。


03.

不计较得失,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只是愤怒除了能让自己觉得一时痛快之外,没有丝毫别的用处。

过了一定年龄会发现,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游戏,参与者是你,而制定规则的权利,不属于任何人。

年轻的时候,会因为一点点矛盾和某些人争的面红耳赤,会因为一点不如意,觉得生活和自己开了一场玩笑。

那种血气方刚的什么都想拥有,到了最后成了一种青春的回忆。

之前听过这样一个说法:“让你生气或者感到愤怒的事,不要急于决定或表态,试想放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你真的还在乎吗?”


和初恋在一起的时候,分手觉得自己失去了整个世界,浑浑噩噩过了半个月才缓过来,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彻底放下。

到了后来,恋爱的时候还是爱的很深,但是两个人因为性格不合的时候,还能够淡然说一声再见。

成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时光越老,越是生性薄凉。能被自己在乎的事太少,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懂得了什么叫做权衡利弊,明白了不是所有的事,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走。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后来也有人说:“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两全其美对于成年人而言,已经不是一件容易事,十全十美的生活,几乎不可能存在。有些事需要决定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信念而已,敢舍,敢得。

最为重要的,才是最值得拥有的;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值得守护的;能被守护的,就是最好的存在。


04.

曹又方说:“所谓成长,就是去接受任何在生命中发生的状况。即使是不幸的,不好的,也要去面对它,解决它,使伤害减至最低。所谓的成长,所谓的智能,所谓的成熟,都不过如此。”

我们总是一边走着,一边学习,一边长大。

没有谁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一帆风顺的,什么都想抓的时候,才什么都抓不住。

亿万富翁会破产;工薪阶层也有可能暴富。人生的下一瞬间,你永远不知道如何发展,更不受你的想法控制。

所以凡事想开,凡事放下,凡事懂得不该在乎的时候不在乎,才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时光越老,越是性情薄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明白要留的留不住,还不如顺势而为,任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