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2020天津教师招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1

一、应答行为与操作行为

1.应答性行为:强调先有刺激再有反应(即S—R),是被动形成的,主要指的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例如:在狗摇铃的进食实验中,铃声是刺激,狗流口水是反应。

2.操作性行为:强调先有反应再有刺激(即R—S),是主动形成的,只要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例如: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当众表扬,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这一过程学生举手是行为,老师表扬是外界刺激。

二、强化、惩罚和消退

例如:

正强化:考试考好了,妈妈奖励一百块钱。(“奖励”属于呈现愉快刺激,目的是增加学生行为发生概率。)

负强化:小明考试考好了,爸爸说以后不会让你打扫卫生。(“不会让你打扫卫生”是撤销厌恶刺激,目的是增加考好的行为发生概率。)

惩罚:小明上课说话,老师说如果再说话就出去站着。(“出去站着”属于呈现厌恶刺激,目的是减少说话行为发生的概率)

消退:孩子要超市里的一个玩具,妈妈不给买,孩子打滚撒泼,妈妈不予理睬。(妈妈不予理睬就是消退)

三、考察形式

一般在考试过程中主要以例子型的单选题的形式出现,需要注意理解。

四、巩固练习

1.以下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是( )。

A.杯弓蛇影

B.谈虎色变

C.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被老师当众表扬

D.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答案】C。解析:ABD属于先有刺激再有反应,属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C选项是先有举手的行为,再有老师表扬的刺激,符合R-S,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

2.吃完饭就可以出去玩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2.【答案】A。解释:出去玩属于愉快刺激,增加把饭吃完的行为,属于正强化的行为。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