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好人不是好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看似时时事事处处是个好人,其实细究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种人,就是所谓的烂好人。

        滥好人,表面上人畜无害、与世无争,对任何人都和气友善,对任何事都宽容有让。一提起,好多人都会说这是个“好人”,和他相处的时间里,记不起他给过自己什么难堪,和自己有过什么过节,所有的都是波澜不惊相安无事的印象。但如果你以为这种“好人”好,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好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滥好人其实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孔子所说的“乡愿”特指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谁也不得罪的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现实生活中,“乡愿”就是“滥好人”。正如孔夫子批判的一样,这种“滥好人”看似好人,实际上是“言行不符,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

        如果要说这种“滥好人”的炼成,其本质上就是处世个性、做事原则、活人价值、做事能力等基本特质上的炼不成。他没有个性,缺乏主张,生来就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一类;没有做事原则,事事处处好像与人为善,实际上是怕惹人得罪人的人;没有价值观念,缺少处事能力,时时事事怕做错事怕惹事上身的人。

        这种“滥好人”,当你给他化个妆扔进人堆里,你很难把他找出来,更别说发现他是个好人,因为他除了随波逐流混迹人群外没有任何特质。但这种滥好人在他的内心里,他反而特别希望被人们认同他是好人,特别想别人也对他好,因为他所表现的好就是刻意用来换取别人对他的好的。他怕别人对他不好,因为他很脆弱,他接受不了别人对他的“不好”。而他的脆弱,源自于他的没个性、无原则、没价值、无能力,这些恰恰是他做为滥好人的特质。

        滥好人的“好”,其实就是他为自己炼制的保护壳。这种保护壳不可能有也没必要有很高的强度和防御能力,因为他是滥好人,他会时时刻刻小心谨慎,不说得罪人的话,不做得罪人的事,极力避开所有的钉子和棱角,对别人都是顺毛捋,不揭别人的逆鳞,以防自己脆弱的保护壳被碰破。而周围的人,也因为滥好人从来不碰触自己的钉子和棱角,被滥好人顺从、奉承,所以都乐呵呵地当滥好人是好人。

        别以为滥好人就是好人,更别把滥好人的“好”当作是善良,滥好人的“好”通常和善良是没有关系的。滥好人的“好”是有上限的,这个上限就是不能碰触别人的底线。哪怕滥好人心里再怎么鄙视你,但他表面上依然会对你尊重有加而不会显露出对你的鄙视,因为他知道那样你会翻脸;滥好人哪怕心里再怎么恨你,他表面上依然会对你善意一片而不会流露出来对你的恨意,因为他知道那样你会发作。但是,在不碰触你的底线、不至于让你发作或被你发现的时候,滥好人会显露出他的坏,他也会有奸诈的眼神、背后的中伤、诡诈的心机。

        滥好人的“好”不是真好,滥好人的“好”更不是真正的善良,有些烂好人的“好”,其实是蛞蝓的绵软、菜虫的柔弱,甚而有些滥好人的“好”,则无疑是老虎断了的牙、马蜂折掉的刺。

        认清滥好人的“好”,还得警惕滥好人的“坏”。滥好人的“坏”,破坏力主要是来自于滥好人的无原则、无是非观念、无价值观念。特别是在一个团队里,滥好人的破坏力尤其不容小觑。他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所有人全不得罪的“好人”,其实他抹煞了原则,混淆了是非,消磨了竞争力和创造力,非但不是人与人当中的润滑剂,反而是迷惑人们的迷雾剂,贻害不小。

        滥好人不是好人,滥好人更不是善人。孔夫子早就一言判之:似德非德而乱乎德,德之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