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动目标 :
1、了解声音的产生,能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
2、通过讨论声音的作用,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
1、经验准备:幼儿具有一定的做实验记录的能力。
2、实物准备:录像机、大音响、PPT课件、大鼓、砂纸(人手一份),豆子、棉花、玻璃杯和筷子(每组三个)、水(四量杯)、毛巾(若干)、水彩笔(四支)。
活动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播放PPT,用闯关的方法让幼儿猜测三种声音:打雷声、心跳声、木门的声音,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
2、讨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猜想)
二、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物体震动产生声音。
1、敲打撒满豆子的鼓面,请幼儿观察,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小结:物体相碰撞产生震动,就发出声音了。
2、请幼儿尝试用砂纸发出声音,感受其震动,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小结:物体相互摩擦产生震动,就发出声音了。
3、讨论:这两次实验发现声音产生的共同点。
总结:物体震动会发出声音。
4、延伸:如果不想让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就是物体停止震动。
三、请幼儿自由的选择材料,从而探索声音的不同。
1、出示三个水杯,猜想:如何做到分别敲击三个水杯,如何让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
2、幼儿动手实验验证,找出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
3、每组幼儿派一名代表说出小组实验的结果。(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4、延伸:说出听音乐时和听噪音时的感受,让幼儿了解噪音对身体有害,引导幼儿平时要轻声说话、玩玩具等,不要制造噪音。
四、讨论声音的作用,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1、讨论:生活中声音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2、观看PPT,初步了解声音的以下作用:
(1)辨析熟悉的人。
(2)挑西瓜。
(3)用听诊器看病。
3、请幼儿回家搜集相关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活动准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活动要求:根据老师的指挥来演奏,手握拳表示结束。 你在演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时,你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敲鼓,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