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的经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1

自明至清,法华地区手工棉织业渐趋发达,家织土布行销邻近各省。光绪十九年(1893年),信昌丝厂在极司非而路开设,生产”厂图牌”茧丝,远销欧洲。清末,极司非而路沿线及北新泾镇地区有工厂近10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倡用国货,民族工业崛起。至民国26年(1937年)初,境内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共102家,外国资本开设的工厂5家。除天原电化厂、中华制药公司、申新纺织第一厂和日商丰田纱厂规模较大外,其余均为小厂,工人不足10人的占50%以上。
民国36年,境内工厂增至386家,手工业作坊达1000多家。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物价飞涨,资源缺乏,工厂停工、破产难计其数,连著名的大孚橡胶厂也处于停产状态。
1951年,上海青霉素实验所(今上海第三制药厂)试制出国产第一支青霉素,填补了国内青霉素生产的空白。随着国民经济好转,恢复生产的私营工厂不断增加,至1956年初有1977家,其中10人以下小厂有768家,占总数38.85%。
1979年,里弄生产组有职工14775人,为便于管理和发展生产,里弄生产组按街道合并成52家工厂。80年代初,工业企业先后开展企业整顿、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推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等整顿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造、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新产品,重视市场开发。由里弄生产组发展起来的双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出沪产第一台家用电冰箱,至1985年,已形成四大系列15种规格的”双鹿”产品。上海飞乐音响公司为全市首家股份制工业企业。个体工厂、私营工厂获得一定发展。工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1992年,部、市属工厂有157家,固定资产26.46亿元,职工119766人,产值70.21亿元,上缴利税6.71亿元。区属工厂464家,固定资产1.36亿元,职工26430人,产值9.75亿元,创利8368.15万元。长宁区共有外商投资的”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工厂78家,投资总额8094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3597.50万美元。新开设私营、个体工厂186家,从业人员1102人,年产值1269.21万元,上缴税收70万元(不包括个体工厂)。
2008年长宁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784.99亿元,比上年增长8.4%(见图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9.6亿元,增长8.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539.7亿元,增长7.7%;重工业增加值4109.9亿元,增长8.5%。2008年工业总产值25638.9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404.97亿元,增长8%。
2011年全年实现长宁区生产总值(GDP)720.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0.36亿元,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670.38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93.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可统计范围增加值340.84亿元,增长10.0%。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后,法华寺附近渐为货物集散地。明代中叶,法华始成集镇,至清乾隆、嘉庆时鼎盛。咸丰十年(1860年)后,因屡遭战火,河道淤塞,市面萧条。上海开埠后,中外商贾先后在曹家渡、周家桥地区购地建厂,百工居肆,汇聚成市。
解放后,为平抑物价、保障供给,新建国营米店4家、合作社商店14家。同时,对私营商贩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形成国营、合作社、私营和个体摊贩共存的商业格局。1952年,成立区烟酒专卖公司。1953~1954年,国家先后对粮、油、棉布等主要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或统购包销。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区有1235家私营商店被批准公私合营,999家商店实行代销,359家小店和1624户固定摊贩组成75个合作商店。其余至1958年全部参加合作组织。1958年,商业经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进销按计划分配,网点按居民人口配置,以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1985年,仙霞地区商业群形成。1987年,社会商业有900家,从业人员1.3万人。1988年,九洲商厦、中山宾馆筹建。1989年,区社会商业联合会成立。1989~1992年,区内大部分老店经过扩建、更新设施,优化购物环境,调整商品结构,凭票证供应商品陆续取消,高中档商品畅销,精品屋、特色商店随之开设。
1992年底,长宁区共有各类商店2212家(其中财贸系统商店923家,各类社会商业1289家),比1978年693家增加2倍多,从业人员41606人,年销售额31.19亿元(包括外省市、市属、区属、私营商业等),其中区属商业年销售额20.94亿元(包括区属其他系统商业)。
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见图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800.16亿元,增长18.1%;穿的商品零售额556.17亿元,增长16.7%;用的商品零售额2114.16亿元,增长17.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9.54亿元,增长20.3%。分类别看,家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通讯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8.94亿元,增长19.9%;轿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7.84亿元,增长25.1%。主要耐用消费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量13.15万辆,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轿车12.08万辆,增长18.4%;移动电话276万部,增长9.9%;摄像机7.7万台,增长8.8%;脱排油烟机47.85万台,增长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