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09

300年前,俄罗斯人就不断越过国界进入呼伦贝尔地区。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呼伦贝尔地区的特点之一是外国居住人口多、比例大。据1910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盟辖境有人口55956人,其中外国人17061人,占30.5%,外国人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人。又据《呼伦贝尔志略》1922年人口统计(不包括岭东三旗市),呼伦贝尔居民人口为69584人,其中外国人27538人,占39.6%。当年室韦、奇乾两县(今额尔古纳市境)总人口11806人,其中俄罗斯人9833人,占83.3%。据1933年由兴安总省调查科编写的《新兴的兴安省概观》统计,兴安东省有白俄人和苏联人177人,兴安北省有白俄人5500人,总计5677人。另据1953年统计,全盟有外国人28335人,其中苏联侨民27548人,占外国人总数的97.2%以上。俄罗斯人大量越界流入呼伦贝尔的居民,从年代和历史背景,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俄国流民仍然不断非法越界到呼伦贝尔盗采黄金和开矿挖煤,规模渐次由小到大,从1860年到1884年,俄人越界盗采黄金每年达15000余人。1884年,清廷捉到俄人采金头子谢列特金,指斥其越界违约行为,勒令驱回,并与俄国多次交涉。俄方于1885年7月发出布告,禁止国人越界到中国采金,同时派人召回采金人员,但后来查明还有千余人未出山回归。黑龙江将军派协领寿庆以武力驱逐,所剩俄人才纷纷遁回俄国。1892年10月,又发现有数百人越界流入到莫里勒克、得耳布尔两河之间的清希利沟一带采金,后又被以武力驱逐出境。俄人留下房屋23幢、桦皮房8座,采过金的矿坑123孔,矿井50余眼。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军队以此为借口,沿东北边境大举入侵中国,捣毁中国卡伦,造成中国边境失防,俄国人又伺机大量流串到额尔古纳河南岸,采金、垦荒、牧放,到1907年时,仅额尔古纳旗一带就有1000多户、5000余人。1912年,额尔古纳旗仍有上千户、多达几千俄国人居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流民偷越国境流入扎赉诺尔采煤。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苏都护呼伦贝尔调查八旗风俗事务咨部报告书》中载:“本属境内阿普该图卡伦(今扎赉诺尔对面俄联邦的阿巴该图)以南接连煤矿数处,北距铁路不过数里,南至呼伦池(达赉湖)六七十里,庚子(1900年)以前,俄人私行开挖,今已共成十井洞,华人二三百人,仅做三井……” 1929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有些富农分子或者一些富裕中农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对苏联推行集体化过程中的过激行为不满的人,也相继越境进入三河一带定居。亦包括30年代初因灾荒而入境者。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当时苏联红军调查呼伦贝尔有俄人3万多人,并进行登记,多数人列入旅华苏侨。之后,有些苏侨逐年回苏或外迁别国。1952年9月,中长铁路归还中国,在呼伦贝尔段的铁路苏侨员工所管的铁路站段完全由中国人接管,有些苏侨办的厂、矿也随之交给中国。苏侨,愿走愿留由他们自己决定。其中有1000多人不愿去苏联,由中国将他们集中迁到今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拉各歹努图克境内,办一座大型农场。据1953年统计,全盟有苏侨27548人。同年6月4日,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首批苏侨返回苏联,1954~1955年又分批走了一些人,巴拉各歹的1000多人也全部去了苏联,后来有少数人返回。 无论是正式苏侨还是几百年来盲目流入的俄国人,他们在呼伦贝尔散居各个市旗,在农村、林区建立村屯30多个,中俄杂居村屯50多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中俄男女青年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频繁接触,交往密切,感情日深,最终结成夫妇,至今其后裔一般已繁衍到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繁衍到六代七代。对这些人,他们自己愿意为俄罗斯族,中国政府已经予以承认。1989年,额尔古纳右旗查明的7012人中,已有2071人正式改为俄罗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