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风险变高!发炎性肠道疾病竟有10个意想不到的症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照护线上】

不只肠道出问题!发生率逐年增加的发炎性肠道疾病

发炎性肠道疾病会造成患者反复腹痛、腹泻、血便,对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但要确诊发炎性肠道疾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叶欣荣医师回忆,曾有位30岁男性,因大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前端及小肠出现病灶,曾怀疑是发炎性肠道疾病但一直无法确诊。先后做了几次大肠镜检查,病理抓到隐窝状脓疡,最终诊断为全大肠型溃疡性肠炎,也通过重大伤病的申请。叶欣荣医师说,病理切片抓到窝状脓疡、肉芽肿、肉芽肥大的机率不高,有时候需做3-5次大肠镜,且长期追踪才能确诊。目前经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该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反复发作,经评估后协助该患者申请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后肠道发炎缓解,肠道黏膜在内视镜下有愈合改善的迹象。 (编辑推荐:安倍晋三「溃疡性大肠炎」恶化,再辞日本首相!日医:这样吃守护肠道抗发炎) 叶欣荣医师指出,发炎性肠道疾病好发于20-35岁以及40-60岁之族群,以学生、上班族为主,患者大多是年轻人,但其他年龄层也有可能发生,且愈年轻症状会愈难治疗。发炎性肠道疾病属于免疫疾病,目前成因不明,推测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发炎性肠道疾病发生率正逐年增加中

叶欣荣医师表示,克隆氏症在美国的发生率每10万人口约有20.2名,欧洲则是12.7名,台湾大约3-4名;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则稍高,是克隆氏症的3到4倍左右,台湾溃疡性结肠炎每10万人口约有12名。台湾的发炎性肠道疾病发生率及盛行率每年皆呈现上升状态,推测可能与饮食西化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症的症状有何差异?

叶欣荣医师解释,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症皆可能出现腹痛、血便、发烧等症状,有时候亦会有肠道外表现。克隆氏症可能对整个消化道造成影响,食道、胃、小肠、结肠皆受到侵犯,故常出现慢性腹痛,有时候甚至出现小肠狭窄、廔管,令患者因吸收不良而体重下降。 大部分侵犯到小肠的发炎性肠道疾病会以克隆氏症为主。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发生在直肠、结肠部位,容易出现里急后重、一直想上厕所、血便等症状,但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影响到部分末端小肠。

按时服药能够减少急性发作的机会

叶欣荣医师提到,大多数发炎性肠道疾病需长期服药控制,曾遇过极少数患者在持续治疗后,能有一阵子只需补充铁剂。但也遇过患者自认为没症状而未定期追踪,直到症状急性发作才挂急诊治疗,这是很危险的行为。 大部分患者发病后,需要长期使用一些抗发炎药物,必要时再加上类固醇或免疫调节剂。急性发作期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住院施打类固醇,搭配免疫调节剂,若仍未有起色,可考虑选用生物制剂。目前已有多种生物制剂可选择,除了缓解肠道发炎,亦可同步预防相关肠胃道外共病。【照护线上】

不只肠道出问题!发生率逐年增加的发炎性肠道疾病

发炎性肠道疾病会造成患者反复腹痛、腹泻、血便,对生活造成极大困扰,但要确诊发炎性肠道疾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叶欣荣医师回忆,曾有位30岁男性,因大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前端及小肠出现病灶,曾怀疑是发炎性肠道疾病但一直无法确诊。先后做了几次大肠镜检查,病理抓到隐窝状脓疡,最终诊断为全大肠型溃疡性肠炎,也通过重大伤病的申请。叶欣荣医师说,病理切片抓到窝状脓疡、肉芽肿、肉芽肥大的机率不高,有时候需做3-5次大肠镜,且长期追踪才能确诊。目前经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该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反复发作,经评估后协助该患者申请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后肠道发炎缓解,肠道黏膜在内视镜下有愈合改善的迹象。 (编辑推荐:安倍晋三「溃疡性大肠炎」恶化,再辞日本首相!日医:这样吃守护肠道抗发炎) 叶欣荣医师指出,发炎性肠道疾病好发于20-35岁以及40-60岁之族群,以学生、上班族为主,患者大多是年轻人,但其他年龄层也有可能发生,且愈年轻症状会愈难治疗。发炎性肠道疾病属于免疫疾病,目前成因不明,推测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发炎性肠道疾病发生率正逐年增加中

叶欣荣医师表示,克隆氏症在美国的发生率每10万人口约有20.2名,欧洲则是12.7名,台湾大约3-4名;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则稍高,是克隆氏症的3到4倍左右,台湾溃疡性结肠炎每10万人口约有12名。台湾的发炎性肠道疾病发生率及盛行率每年皆呈现上升状态,推测可能与饮食西化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症的症状有何差异?

叶欣荣医师解释,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症皆可能出现腹痛、血便、发烧等症状,有时候亦会有肠道外表现。克隆氏症可能对整个消化道造成影响,食道、胃、小肠、结肠皆受到侵犯,故常出现慢性腹痛,有时候甚至出现小肠狭窄、廔管,令患者因吸收不良而体重下降。 大部分侵犯到小肠的发炎性肠道疾病会以克隆氏症为主。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发生在直肠、结肠部位,容易出现里急后重、一直想上厕所、血便等症状,但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影响到部分末端小肠。

按时服药能够减少急性发作的机会

叶欣荣医师提到,大多数发炎性肠道疾病需长期服药控制,曾遇过极少数患者在持续治疗后,能有一阵子只需补充铁剂。但也遇过患者自认为没症状而未定期追踪,直到症状急性发作才挂急诊治疗,这是很危险的行为。 大部分患者发病后,需要长期使用一些抗发炎药物,必要时再加上类固醇或免疫调节剂。急性发作期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住院施打类固醇,搭配免疫调节剂,若仍未有起色,可考虑选用生物制剂。目前已有多种生物制剂可选择,除了缓解肠道发炎,亦可同步预防相关肠胃道外共病。

不只肠道出问题!

叶欣荣医师提醒,由于肠道反复发炎、黏膜受损,容易出现感染。且肠道会持续出血,患者恐出现缺血性贫血或维生素B12不足的状况,建议可适度补充铁剂与维生素。 发炎性肠道疾病不只影响肠道,还可能出现肠道外表现,如肝脏病变、关节炎、皮疹、虹彩炎、血管栓塞、容易疲倦等。因肠道反复发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也较一般人高,故患者应定期回诊检查,及早预防相关共病出现。 (编辑推荐:大肠癌的日常保健!医师建议这食物每周至少吃3次) 叶欣荣医师提醒,由于发炎性肠道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共病,因此会需与眼科、风湿免疫科等各科别合作。患者若好好接受治疗,不但可改善肠道症状,也能减少共病发生机会。

日常保养很重要

叶欣荣医师分享,目前尚未确定哪些食物会诱发发炎性肠道疾病,饮食建议以均衡摄取为原则。此外,亦建议养成固定运动习惯、补充足够水分,维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对病情稳定都有帮助。 由于发炎性肠道疾病需长期治疗,许多患者都会抗拒,甚至擅自停药,导致症状持续复发、加剧,医师常需耗费许多时间让患者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各种共病产生,甚至手术的机会。 叶欣荣医师提醒,患者应定期回诊、积极配合医师治疗,按时服药或打针,切勿任意停药,才能保有日常生活品质。 本文由「照护线上」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不只肠道出问题!发生率逐年增加的发炎性肠道疾病 作者介绍:照护线上是医护人员所组成的团队,由医师担任编辑,邀集各专科医师,提供给您高品质、具有实证、符合世界医疗指引的健康资讯。照护线上亦是医疗入口网站,免费注册为会员就能轻松找诊所、找药局并完成网路挂号和预约领药,是行动世代最佳的照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