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萨特思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通过上一节的讨论,我们知道萨特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推出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结论。自由的命运意味着人总是可以有所选择,而且必须做出选择。自由选择,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人具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性,因此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

可是自由的命运不是轻轻松松的好事,它还有非常严酷的一面。这一节我们就要看萨特两个著名的观点:第一,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他人就是地狱”。

自由是独自承担的重负

自由选择为什么会成为负担呢?因为,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那么谁来为这个后果负责?

萨特说,没有任何别人可以承担这份责任,你做出了选择,你就要独引担责任。但“承担责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只能独自承担,难追责任就不能跟别人来分担吗?萨特的回答是:不能。

因为只要你做出了某个选择,背后就会有一个评判标准。你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你自己给目己确立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大大小小的冼区比如毕业之后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结婚,勇不画鸢子……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后果,我们就生活在自己选择的后果中,这此后果也在塑造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会在乎选择的好坏对错,谁都不想过后悔的人生,我们都会希望自己的选择有一个坚实可靠的依据。

但萨特却说,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这里显然有尼采的影响。尼采说,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上帝死了”之后,就不存在客观绝对的普遍标准了,人也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依赖。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有一句名言:“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一切都被允许了。”萨特说,这句话就是存在主义的起点。

于是,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那么,你就没有任何托词了。你不能说“因为父母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顺从父母当成了标准;你也不能说“因为宗教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宗教教义当成了标准。

任何信条、任何主义,或者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成为你的借口。萨特认为,这些说辞都只是自欺欺人,是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开个夸张点的玩笑,假如你和你的伴侣分手了,朋友来安慰你,说“这不是你的错”。但萨特可能就会说,这就是你的错,是你自己选择的人,是你自己谈的恋爱,这个结果当然是你的责任。

独目承担责任是什么意思?因为不存在客观的评价标准,判断一项选择是对是环、是对是错,没有任何现成的、普遍有效的标准。你就是你自己的标低,你做了选择的同时就确立了选择的判断标准,这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换句玩,你自己就是自己的立法者,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间,从“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这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举个例子,萨特在一次演讲时回答过一个问题。二战期间有个法国的年青人,他说自己陷入选择的困境:一万面他感到有发国的责任,应当参动夫反抗法西斯;另一方面他是家里的独生子,有义务照顾生病的母亲。教茝特,应当如何来应对这个两难选择。萨特回答说,这里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意思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讲的“忠孝不能两全”。哪一种选择更好?没有任何人能告诉你,你只有自己去选择,然后承担全部的后果。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有名的小说叫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英文叫“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这个标题让很多人感到“不明觉厉”。但如果你理解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就很容易看懂这个标题。

“生命之轻”是什么呢,这个“轻”来自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你是自己“生命的孤证”,这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结果,我们就体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书名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许你也曾经有所感触。

他人就是地狱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间,但我们还有朋友、亲人、爱人,和亲朋好反任起,是不是能够帮我们摆脱一些孤独呢?

这就要说到萨特的另一句名言了:“他人即地狱。”这句话是出自萨忖的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冈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孙: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

“他人即地狱”,要明白这句话的真谛,还是要回到萨特的哲学思想中。我 m 已经知道了,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叫作人的主体性。我基主体,就意味着我有主导权。那问题来了,你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谁是主体,谁有主导权呢?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士休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萨特举了一个例子,说你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陌生人,用眼光上下打量你,你会觉得很不舒服。这是为什么?萨特解释道,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 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你只是被他观看的物品。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的主体性给否定掉,把你物化。所以,你会下意识地回避对方的注视。但你也可以反抗,他看你一眼,你就回看他一眼,用你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从而获得了你的主体性。

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是在爱情当中也不例外。

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发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是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

爱情的常见情节就是如此,一个人去追求另一个人,去讨好、迎合对方,文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而被追求的一方呢,则要努力表山目己迷人的魅力,通过追求者的奉献去获得自己的主体性。在这样的关系 中,爱情越热烈,双方就越接近受虐狂和施虐狂。

萨特还有一个很奇妙的说法。他说憎恨其实就是你承认了别人的自由相看,你会恨一个杯子或者一把椅子吗?憎恨只能指问人。因为人有自由 n 有人能出于自主意识对你做些什么。在他人作为主体的行动中,你就沦为了发体,沦为了物,你的主体性就被否定了。所以你会憎恨,因为你不甘于被当成物品。在这个意义上,憎恨就意味着你承认了对方的主体性,承认了对方的自由。

萨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他人存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中的共同自由,因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我们没办法既承认别人的自由,又让别人承认我们的自由,或者说把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对象性调和起来。因此,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自由主义所向往的那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平等尊重的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强调人只能自己创造自己,在目由的选择中不断塑造自己,并且承担选择的责任。他和尼采一样,否认晋逦各观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他似乎放弃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强调人只能孤独地园对自己的选择。

绝望与希望

聆听萨特的哲学,你是否会感到一种绝望呢?起点是虚无,终点是们在这其中,我们还要承担沉重的责任。萨特也说自己的存在主义是绝望的但萨特又说,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希望在何处?就在我们的自田之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邮

向我们展现了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精神困境,但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用什么去改变?行动。

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也是希望的哲学,但最重要的是,它是行动的哲1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实现,它们并不只属于尼采式的超人,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人生无意义,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如果说萨特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杀,我认为就是八个学:看清真相,继续战斗。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那又如何?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它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思考题

如果人生没有确定的意义,那么在你看来,我们是否还能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呢?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出的最让自己骄傲的行动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