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谛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问题一:side business 是什么意思 10分 业务方面的意思

问题二:见思烦恼、 尘沙烦恼、 无名明也破了几品、 分别是什么意思? 70分 尘沙 (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
【烦恼(梵kles/a,巴kilesa,藏n~on-mon%s-pa)】
指恼乱身心,令不寂静之诸种心理作用。与随眠(nus/aya)相同。然有谓潜在的烦恼称为随眠,显在表面的烦恼称为缠(paryava-sthana)。《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大正28・984a)∶‘烦乱逼恼身心相续,故名烦恼,此即随眠。’《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及《俱舍论》卷二十等,谓一切烦恼系由因力、境界力、加行力等三力而起,随眠未断未遍知为因力,顺于欲等之境界现前称为境界力,缘彼之非理作意称为加行力。《入阿毗达磨论》卷上,谓有唯依境界力而起之烦恼。
烦恼之种类甚多,大别有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见惑,指迷于四谛之理,为见道所断之烦恼;迷事即修惑,指迷于物之事相,为境界所逼的烦恼,修道所断。见惑修惑中又总有贪、嗔、痴、慢、疑、见六种,为诸惑之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此中,又开‘见’为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为五利使;相对的,‘贪’乃至‘疑’之五种则称五钝使。此十使称为十根本烦恼、十随眠。就中,五利使唯属迷理之惑,五钝使则通于迷理、迷事二种。
依《俱舍论》等书所载,于见道断贪等十随眠时,欲界四谛下生三十二之别,上二界( *** 、无 *** )四谛下各生二十八之别,故见惑合有八十八使,于此加上修道所断之十随眠,名为九十八随眠,再加十缠,则称百八烦恼。但是唯识家认为,见道所断之欲界四谛下有四十,上二界四谛下各有三十六,如此见惑合有百十二使,又于修惑加身、边二见则三界合有十六,即见修所断总有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按,唯识家将烦恼分为分别起、俱生起二种,见惑为分别起,于见道时断除;修惑是俱生起,于修道时断除。
又,从此等根本烦恼等流而出的染污心所,称为随烦恼,或称枝末惑、随惑。《俱舍》等书谓随烦恼有放逸、懈怠、不信、干颉⒌艟佟⑽薏选⑽蘩、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x、睡眠、恶作等十九种,唯识家则除去此中之悔、眠二者,另加失念、散乱、不正知三种而成二十法。又,烦恼有不善、有覆无记二种,欲界之见修二惑其性通不善与有覆无记。不善之烦恼能招引非爱之异熟果,故称为有异熟烦恼,此于得不还果时断除。上二界之见修二惑唯属有覆无记,不招非爱之异熟果,故总称无异熟烦恼,此于得阿罗汉时断尽之。
烦恼随义之差别,而有随眠、缠之异名,此外,又有结、缚、瀑流、轭、取、系、盖、株机、垢、烧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漏、稠林、根、拘碍等种种异名。此等皆能恼乱有情之身心,由其增上力而造恶业,令于现在、当来感受忧苦果。据《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结’有爱、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九结;‘缚’有贪、嗔、痴等三缚;‘随眠’有欲贪、嗔、有贪、慢、无明、见、疑等七随眠;‘缠’有无惭、无愧、干颉⑺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等八缠(《大智度论》卷七以嗔替代其中的恶作,再加嗔忿、覆而成十缠);‘瀑流’有欲、有、见、无明等四瀑流;‘轭’亦分欲、有、见、无明四者;‘取’有欲、见、戒禁、我语等四取;‘系’有贪身、嗔身、戒禁取身、实执取身等四系;‘盖’有贪欲、嗔恚、赋了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株机’有贪、嗔、痴等三株机;‘垢’、‘害’、‘箭’、‘所有’、‘恶行’、‘火’、‘炽然’、‘稠林’亦分贪、嗔、痴三种;‘根’亦有三不善根;‘拘碍’则有顾恋其身、顾念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复微少善便生喜足等五拘碍。
◎附一∶水野弘元〈烦恼论〉(摘录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八章)
烦恼也译作惑、尘劳、染等等,它扰乱了有情身心,障碍佛教的理想。由于有烦恼,所以......>>

问题三: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 《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云(大正7・264b):‘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此谓菩萨观诸法空,入见道初地,始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名无生法忍。
百度百科

问题四:中国佛教佛教里的四蒂是什么意思 你所问的,应该是“四谛”吧
(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
梵语Catva%ri-A^ryasatya%ni,巴利语Catta%ri-Ariyasacca%ni。
一苦谛Duh!kha-a%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
二集谛Samudya-a%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
三灭谛Nirodha-a%ryasatya,涅盘也。涅盘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
四道谛Ma%rga-a%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盘故名道。是为悟之因。
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盘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
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falun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falun,度x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盘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盘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盘。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盘。谛审涅盘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盘,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盘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问题五:请问佛教中的判教是什么意思? “判教”,或称“教判”“教相判释”,是对佛教内部不同典籍传承以及修学方式的一种归纳总结。随着佛教大量典籍被翻译成汉语,人们发现不同典籍中的说法有的侧重不同,观点甚至有相互违背之处。比如上座部佛经与大众部佛经的不同、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佛经的不同、显宗与密宗不同等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佛教的发展以及佛学研究陷入两难境地。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佛教内部自己协调解释,创造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其实,佛陀是不赞同将佛教判教的。但是为了能够更有系统了解佛教,更好了解不同佛经的侧重点以便更好学佛,初发心学佛一段时间,了解一些经典之后,从判教系统,尤其是宗喀巴大师和太虚法师的判教系统入手能够更好地修习佛法,以自己对比祖师们的系统,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作为一个“对照表”来进行检验。
在宗喀巴大师的判教系统出现之前,汉地的许多判教系统基本上都是以本宗理论为基础的。这些对于修行未必重要,但是对于系统了解佛教还是很有帮助的。
印度佛教就曾经有大小乘,显密乘之分。这就是判教。但是真正的判教理论发展却是在中国佛教开始兴盛的时候。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祖师都对佛教教义做出过或多或少的判析。最早的判教理论应该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首先是慧观提出“二教五时”,即顿教和渐教。渐教再分化成“五时”:
三乘别教,为声闻、缘觉、菩萨分别说的教门;
三乘通教,主要指般若类经,它对教化声闻、缘觉、菩萨都适用;抑扬教,主要指《维摩洁经》、《思益经》等大乘经典,它们贬斥小乘,赞扬大乘:
同归教,主要指《法华经》,它把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归于一乘(佛乘);
五是常住教,指《大般涅盘经》,它讲涅盘境界常住不灭。
同样在南北朝时期,第一个中国化宗派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在建立天台宗义的时候指出,当时佛教界的判教系统分为“南三北七”。后来天台宗的判教在佛教判教系统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天台宗的判教系统将佛教分为“五时八教”,五时指的是:
“华严时”,指佛讲《华严经》:
“阿含时”,指佛讲阿含类经:
“方等时”,指佛讲《维摩洁经》、《金光明经》、《楞伽经》等:
“般若时”,指佛讲般若类经:
“法华涅盘时”,指佛讲《法华经》和《涅盘经》。
八教是从佛的说法方式为角度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八种。
“化仪四教”指:
顿(对利根人直接说的教义);
渐(对钝根人逐渐说的教义);
秘密(同一种教义,不同闻者理解有异,互不相知):
不定(佛根据不同情况,借助神通,使听者有不一样的理解)
“化法四教”指:
藏(阿含类经);
通(般若类经);
别(维摩洁经);
圆(华严经、涅盘经和法华经等)。
到了唐代,最著名的判教系统应该是以玄奘法师和窥基法师为代表的三论宗的判教系统:“三时判教”。三时判教系统主要是按照佛理来分的。“初时”指的是阿含类经典,主要讲五蕴、十二因缘,破斥我执。“二时”指的是般若部经典,主要宣扬诸法皆空,破斥法执。“三时”指的是《法华经》和《解深密经》,主要宣扬非空非有的中道,是“了义经”。
比以上的判教系统更加全面的是华严宗的“五教十宗”,更加能够体现各宗平等的判教系统是三论宗的“二藏三轮”,另外还有净土宗的判教系统,等等。
到了明代,远在 *** 的伟大佛教大师宗喀巴大师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教系统。不同于汉地的判教习惯,宗喀巴大师根据学佛人根基不同,或者发心不同,分为“三士道”,“三士道”分别注重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近代太虚法师的判教成为现在唯识学人比较普遍能够接受的观点,将佛教教义判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指的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独觉乘),......>>

问题六:什么叫道谛? 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阀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问题七: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的区别是什么? 尘沙 (喻)数量极尘沙 【烦恼(梵kles/a巴kilesa藏n~on-mon%s-pa)】 指恼乱身令寂静诸种理作用与随眠(nus/aya)相同谓潜烦恼称随眠显表面烦恼称缠(paryava-sthana)《入阿毗达磨论》卷云(28・984a)∶‘烦乱逼恼身相续故名烦恼即随眠’《毗婆沙论》卷六十及《俱舍论》卷二十等谓切烦恼系由力、境界力、加行力等三力起随眠未断未遍知力顺于欲等境界现前称境界力缘彼非理作意称加行力《入阿毗达磨论》卷谓唯依境界力起烦恼烦恼种类甚别迷理与迷事二种迷理即见惑指迷于四谛理见道所断烦恼;迷事即修惑指迷于物事相境界所逼烦恼修道所断见惑修惑总贪、嗔、痴、慢、疑、见六种诸惑根本故称根本烦恼或称六随眠‘见’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称五利使;相‘贪’乃至‘疑’五种则称五钝使十使称十根本烦恼、十随眠五利使唯属迷理惑五钝使则通于迷理、迷事二种 依《俱舍论》等书所载于见道断贪等十随眠欲界四谛三十二别二界( *** 、 *** )四谛各二十八别故见惑合八十八使于加修道所断十随眠名九十八随眠再加十缠则称百八烦恼唯识家认见道所断欲界四谛四十二界四谛各三十六见惑合百十二使于修惑加身、边二见则三界合十六即见修所断总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按唯识家烦恼别起、俱起二种见惑别起于见道断除;修惑俱起于修道断除 等根本烦恼等流染污所称随烦恼或称枝末惑、随惑《俱舍》等书谓随烦恼放逸、懈怠、信、干颉⒌艟佟⒉选⒗、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x、睡眠、恶作等十九种唯识家则除悔、眠二者另加失念、散乱、知三种二十烦恼善、覆记二种欲界见修二惑其性通善与覆记善烦恼能招引非异熟故称异熟烦恼于断除二界见修二惑唯属覆记招非异熟故总称异熟烦恼于阿罗汉断尽烦恼随义差别随眠、缠异名外结、缚、瀑流、轭、取、系、盖、株机、垢、烧害、箭、所、恶行、火、炽、漏、稠林、根、拘碍等种种异名等皆能恼乱情身由其增力造恶业令于现、受忧苦据《瑜伽师论》卷八所载‘结’、恚、慢、痴、疑、见、取、悭、嫉九结;‘缚’贪、嗔、痴等三缚;‘随眠’欲贪、嗔、贪、慢、明、见、疑等七随眠;‘缠’惭、愧、干颉⑺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等八缠(《智度论》卷七嗔替代其恶作再加嗔忿、覆十缠);‘瀑流’欲、、见、明等四瀑流;‘轭’亦欲、、见、明四者;‘取’欲、见、戒禁、我语等四取;‘系’贪身、嗔身、戒禁取身、实执取身等四系;‘盖’贪欲、嗔恚、赋了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株机’贪、嗔、痴等三株机;‘垢’、‘害’、‘箭’、‘所’、‘恶行’、‘火’、‘炽’、‘稠林’亦贪、嗔、痴三种;‘根’亦三善根;‘拘碍’则顾恋其身、顾念诸欲、乐相杂住、阙随顺教、复微少善便喜足等五拘碍 ◎附∶水野弘元〈烦恼论〉(摘录自《佛教要语基础知识》第八章) 烦恼译作惑、尘劳、染等等扰乱情身障碍佛教理想由于烦恼所悟阻碍佛教涅盘理想 与烦恼同义语词随眠烦恼主要并表面显现潜内深处邪恶性格与性癖机便表面化所谓随眠随横睡眠意思旧译‘使’ 〔随眠与缠〕 烦恼潜显现表面部派佛教着眼于点两者加区别潜烦恼称随眠表面烦恼称缠 〔烦恼与业〕 若烦恼潜与显现显现烦恼与邪恶意业同呢善全部都烦恼与邪恶意业同属于显现点看烦恼与业候同 业显现表业与潜表业说切部潜表业作色(物质)习惯力邪恶性格邪恶性格外烦恼点业与烦恼说相同 十二缘起惑、业、苦三部份惑烦恼十二支明与与取三支作烦恼些烦恼根本烦恼产行与业其报则识、名色、六处、触、受与、死苦产十二缘起解释 述文与其‘取’作烦恼说‘’同属于‘业’较适‘取’‘’合起相于‘行’‘行’表面作用‘取’其潜力则‘’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