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盛镇的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富盛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积淀深厚。人们常常用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社戏
社戏可谓是境内最盛大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明清以来,各村相继修建土地庙。凡规模较大的土地庙都建有戏台,约三丈见方,高丈余,多为木结构,上覆鸡笼顶,正檐翘角,“云龙”屋脊,台柱上多书楹联。太平年间,百姓安居乐业,平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夏两季田间劳作,秋冬时节上山砍伐竹木柴薪以补充零用。但新春伊始,各村(保)都有“做戏文”的习惯,以此来热闹一番,浓厚春节气氛。戏文班子都从外地请来,多数是上虞、嵊县的。戏种一般选择绍剧或越剧。经费开支或民间筹措,或个人资助,建国后多为生产大队(村)集体支出。每逢村上有戏,挨家挨户邀邻村亲戚朋友看戏,热情迎客,民间流传着“戏文有限,为了酒饭”之说。除了过年做戏,平时蓬菩萨生日,也有演戏祈祷的习俗;秋后丰收或村民大喜之事,也往往通过戏文来庆贺。
庙会
庙会是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活动,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建国前,境内每年举行的庙会有富盛社庙庙会和郭太尉庙庙会。
富盛社庙位于富盛老街南端尽头,系倪、童、诸、蔡四姓合建社庙,俗称富盛大庙。每年元宵节到来,富盛社庙要举行盛大庙会活动,由倪、童、诸、蔡四姓轮流值年办理。庙会期间,搭彩牌、挂彩灯,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要演五天五夜灯头戏,街上及方潜桥沿河点有天灯,并有人负责打更巡夜;四百米老街商贾云集,商贸繁盛,各种工艺品、玩具、日用百货、特色食品、土特产等商品琳琅满目;各种民间杂技、曲艺、变戏法、卖武膏药等绝活表现竞相展开;吃、喝、玩、乐、看、买、祭等五花八门,样样都有,热闹非凡。解放后,因社庙移作他用,庙会活动遂止。
郭太尉庙建在宋六陵境内。据传,郭太尉是南宋一位负责营建宋六陵的建陵使,完工后为确保皇陵机密,不惜横剑自刎。后人为表彰其忠烈,在宋陵旁建庙以志纪念,内塑太尉菩萨。当地百姓称此庙为太尉殿,并将农历四月初八(郭太尉生日)定为太尉殿庙会日。每年的此日,太尉殿周围幡旗飘扬,鼓磬齐鸣,四邻八村的善男信女都持香秉烛前来烧香念佛,叩拜太尉菩萨。同时,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向太尉菩萨献艺,有社戏、扭秧歌、走高跷、擎石骨持、戏?叉、戏彩瓶、舞狮、舞龙、迎会、大敲棚等,多彩纷呈,热闹非凡。这项活动一直坚持到建国初期。后因太尉殿废,庙会也就不再举行。
唱班、乐队
唱班,是专为百姓喜庆服务,以唱戏、鼓乐等形式为东家增添热闹,活跃气氛的民间组织。一般有6人左右组成,唱戏以绍剧见长,器乐以鼓、锣、钹、唢呐、箫、二胡,板胡等为常见。镇内沿袭历史悠久。
20世纪晚期开始,境内唱班逐渐为乐队、军乐队所代替。
对联
书写和张贴对联,也是镇民自古以来的一种文化传统。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春联的出现最早与桃符密切相关。早在秦汉以前,镇民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上,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沿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时期,镇民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镇民新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至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今天所见的春联。因为春联的出现与桃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入清以后,境内书写和张贴对联之风鼎盛,至今未衰,最常见的有春联、婚联、寿联,新居联等数种。每当逢年过节、婚庆、寿庆喜事或乔迁新居之际,镇民常用对联来烘托喜庆的氛围,并通过对联咏物言志、写景抒情,用良词吉语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庆贺、追求与祈盼,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对联内容广泛,涵盖天时、地利、人和。镇民比较喜爱的题材大多集中在反映美满姻缘、福寿安康、财气好运、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国强民富诸方面。
牌坊
牌坊是一种形如牌楼的建筑物,多建于街市要冲或名胜之处,一般由两个或四个并列的柱子构成,上面有檐。修建牌坊也是境内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
旧时,牌坊往往为纪念或颂扬所建。建国前,境内牌坊多用于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一般为石质,系永久性建筑。宋末元初,在攒宫埠头进入宋六陵的入口处(今牌口村与县茶场交界处)建有四柱三间大牌坊一座,石质,气势雄伟,是宋六陵的附属建筑。牌坊以南为宋六陵,牌坊以北是牌口村,“牌口”村名也因此而得。建国初,此牌坊尚存,后于1956年8月1日被特大台风所摧毁,继而在道路建设中残迹被拆除。今富盛新街从富盛人民医院门口至农贸市场地段,旧名叫“行牌下”。此名典出由故。因为“文革”以前,这里曾有石行牌一座,据传为当地官僚富豪的吉孝牌坊,建于清代以前,毁于建国后的“文革”期间。诸如此类的吉孝行牌,在原瓜林自然村附近也有一座,建国后亦毁。
建国后,镇民常用搭建牌坊的方式来喜庆佳节,或庆贺一地一时之繁荣昌盛、或表彰一代之辉煌业绩。喜庆佳节(如元旦、国庆节)的牌坊一般为临时性的牌坊,多为竹木结构、用青松翠柏、彩绸彩纸等原料加以点缀,俗称“彩行牌”,起着增强节日气氛的作用,多见于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庆贺一地之繁荣昌盛和表彰一代之辉煌业绩的牌坊,一般选用优质石料制成,是永久性的。
碑刻
碑刻是在碑(碣)上铭刻文字或图画,用以记功叙事或作为纪念物的一种艺术。境内常见碑刻一般以优质石材为原料,主要类型有墓碑、建筑物碑、名胜古迹碑、功德碑等几种。
墓碑 即竖立在坟墓前的石质碑刻,其上刻着死者姓名和纪念死者的碑文,这是民间最普遍最常见的碑刻,涉及千家万户。
建筑物碑 其碑文一般记载着该工程的建造年月,承建者、施工者,出资者、募款人、等单位或个人的名单。自古以来,镇民把修桥铺路造凉亭建庙宇修寺庵视为功德,多系民间募捐资助,建成后常立碑志德。旧时,境内山区山民分别出富盛埠、攒宫埠,沿途歇脚路亭较多,一般都立有此类碑记。
名胜古迹碑 一般放置在名胜古迹所在地,碑文即为名胜古迹的简介。境内富盛战国窑址、马蹄井、邵力子亲属墓等名胜古迹所在地均有此类碑记。
石雕
石雕是在石头上雕刻形象、花纹的一种艺术,一贯来深为镇民所喜爱。1952年,在青塘村出土一对石麒麟;2002年,在金家岭村的薛家山上出土了一批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石象生;2004年,在义峰村方岙自然村的赵家庵又发掘出一尊石人。这些石象生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反映了当时富盛一批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现代,镇民常用石雕来营造和美化环境,如倪家?村的丰盛个私工业园区内,就有守门石狮一对、“工农奔腾”双马图石雕一尊、黄道婆石雕像一尊。这些石雕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倪家?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象征。职工辛劳之余,常在这些石雕旁拍照留念,陶冶情操,愉悦心情。
其他民间文艺活动
建国前,民间流行走高跷、擎石骨持、戏?叉、戏彩瓶、舞狮、舞龙、迎会、大敲棚等文化竞技活动。
建国初,富盛区各乡共建立读报组21个,参加人数560人;黑板报54块;幻灯队3个;业余集团1个,有团员23人;腰鼓队1个,队员8人;秧歌队2支,队员24人,队员莲响队4个,队员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