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张禹文言文翻译m.slkj.org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4

1. 《文言文》,(张禹为官)的翻译

翻译:

张禹的祖父张况同族的姐姐是皇上的祖考夫人,多次来往南顿,看望汉光武帝。那时,光武帝还是大司马,经过邯郸时,张况是邯郸郡吏,去拜见光武帝。光武帝很高兴,对他说:你现在是我的大舅啊!于是与光武帝一起到了北方,到了高邑,光武帝任命他为元氏令。又任涿郡太守。后来担任常山关关长。正碰上赤眉人攻打关城,张况在战斗中牺牲了。张禹的父亲张歆,最初为了报仇而逃亡,后来在淮阳府当了相,终于成了汲的令。

张禹性属忠厚节俭。父亲死了,汲派遣人送来资产数百万,张禹全部不所受。后来,又把田宅推托给伯父,身自寄止。

2. 求《汉书 杨胡朱梅云传》译文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1),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2),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3)','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4)。臣愿赐尚方斩马剑(5),断佞臣一人以厉(励)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6),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7),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8),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9),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因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10),以旌直臣(11)。”

(1)张禹: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特进:官名。西汉后期始置,以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得自辟僚属。(2)尸位素餐:谓居位食禄而不尽职。(3)“鄙夫不可与事君”:此取《论语·阳货篇》“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之意。(4)“苟患失之”二句:见《论语·阳货篇》。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5)尚方:官名。掌制办宫廷器物,属少府。(6)讪:谤也。(7)槛:栏干。(8)龙逢:关龙逢,夏桀之臣,直谏被诛。比干:商末纣之诸父,官少师,忠谏被诛。(9)辛庆忌:本书卷六十九有其传。(10)辑:补合之意。(11)旌:表彰。

到成帝时,丞相前安昌侯张禹因为是皇帝的老师,赐位特进,很尊宠。朱云上书求见,皇上召见他时,公卿大臣都在旁边。朱云说:“如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都是些空占职位、白领俸禄而不理事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他们怕失去宠幸幸禄,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出来’。臣希望皇上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名佞臣的头来劝戒其他人。”皇上问:“是谁啊?”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为恼火,说:“小臣居下谤上,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拖朱云下殿,朱云死死攀住殿前栏杆不走,结果把栏杆都拉断了。朱云喊道:“我能到地下和关龙逄、比干交游,已经心满意足了!祇是不知道国家前途会怎么样?”御史终于拉着朱云走了。这时候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解下印绶,在殿下叩头说:“这位臣子向来以狂放正直而闻名于世。假使他的话说得对,就不能杀他;假如他的话不对,本来也要宽容他。我愿意冒死进言。”辛庆忌叩头叩得鲜血直流。成帝怒气逐渐消解,终于免了朱云的死罪。等到后来要修理栏杆时,成帝说:“不要调换!照原样补好它,用来表彰刚烈正直的臣子。”

3. 《汉书·朱云传》的翻译

西汉时,有个名叫朱云的人,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并且学识渊博,有个地方小官竟然特地上了一道奏章,向汉元帝推荐朱云,说可以任用他为御史大夫。虽然朝廷没有接受,但也足以证明他才学之深和影响之大。

后来,朱云在一次关于《周易》的学术辩论中驳倒了元帝的一个宠臣,又名满京城。这才被征聘为博士,不久当上了县令。县令的地位并不高,但生性孤傲的朱云却敢于抨击那些昏庸无能而又身居高位的大臣。当时的丞相是韦玄成,朱云多次上书指责他无所作为。为此,韦玄成对朱云非常嫉恨。后来,韦玄成终于利用职权把他逮捕下狱;虽然受到赦免,但从此也丢了官。

元帝死去后,成帝即位。曾经给成帝讲授过《论语》的张禹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丞相。朱云觉得张禹没有什么本事,便上书成帝,请求召见。

成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召见了他。朱云当着众大臣说道:“现在朝廷的大臣,对上不能匡正皇帝的过失,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全是白白地占据着职位吃闲饭。请求陛下赐我尚方宝剑,让我斩一个佞臣,以警其余!”

成帝惊诧地问:“你要斩的是谁呀!”

朱云高声喊道:“就是丞相张禹!”

成帝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喊道:“你这个卑贱小臣,胆敢口出狂言,当众诽谤丞相,侮辱我的师傅,罪死不赦!”

朱云被武士抓起来押下去,他双手抓住殿前的栏杆不放。在拖拉之间,栏杆竟然折断。他一面走一面大声狂叫道“我能和夏朝的忠臣关龙逢、商朝的忠臣比干一样,为直言谏君而死。我死了不要紧,但不知陛下今后怎么办!”左将军辛庆忌慌忙跪伏在地,脱下冠带,解下印绶,向成帝叩头说:“朱云一向狂直,为世人所知。他说得对,就不该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容忍他。臣愿以死替他求情!”成帝见辛庆忌头部叩得鲜血淋淋,受到感动,终于赦免朱云,将他释放回家。

4. 汉书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人。年少时喜好学习,通晓《春秋》,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被提拔。汉景帝末年,担任蜀郡郡守。他为人仁爱,喜欢用感化的方法进行治理。文翁发现蜀地偏僻狭小有蛮夷风气,便想引导教化他们。他选拔明达有才能的郡县小吏张叔等十多人,亲自诫勉,将他们派遣到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有的学习律令。他还减少郡府开支,购买刀、布等蜀地物品,由计吏带着去送给博士。几年后,蜀郡学生都学成归来,文翁起用他们担任高职,依次选拔,有的人官职达到郡守刺史。

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学校,召来属县子弟作为学生,为他们免除徭役,成绩优异的提拔担任郡县官吏,次等的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文翁常常选拔学官学僮,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任职。每次出巡属县,从学校学生中挑选通晓经术行为端正的人与他一起前往,让他们传布教令,出入内府。县邑吏民见此而感到荣耀,几年后,大家都争当学校学生,有的富人甚至为求当学校学生而愿出钱。因此蜀地风气大变,蜀郡在京城学习的人与齐、鲁接近。到汉武帝时,便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郡国设立学校从文翁开始。

文翁死在蜀郡,当地吏民替他建立祠堂,每逢节气祭祀不断。直到现在,巴蜀之人喜欢艺文礼乐,也是文翁教化的结果。

5. 汉书 朱云传,全文翻译

朱云朱云,字游,鲁国人,后迁居平陵。

年轻时交结轻捷豪健的侠客,藉助侠客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以勇力闻名。

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能够传承《周易》和《论语》。喜欢倜傥洒脱的大节,当时社会上的人因此而很看重他。

汉元帝时,琅邪郡人贡禹任御史大夫,代理华阴县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治理的办法在於得到贤才,御史大夫是副宰相,位在九卿之上,不能不挑选。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略,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其能。”

元帝就此事徵询公卿大臣的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国家的股肱,是万民瞻仰的对象,圣明的君王都慎重地选择。

古书上说,下民轻视大官,卑贱的入图谋成为掌权大臣,就会使国家动摇而人民不安宁啊。如今嘉从代理县丞而图谋大臣之位,想让一个平民超升在九卿之上,这不是重视国家、尊崇江山社稷的做法.从尧选拔舜,到周文王重用姜太公,尚且试用之后才委以高官厚爵,又何况朱云之类的人呢?朱云一向喜欢勇武,多次犯法逃命,学习《周易》虽然很有水平,但他的德行仁义并没有什麽为人称道的特异之处。

目前,御史大夫贡禹廉洁纯正,通晓经术,有伯夷、史鱼的风范,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妄加称颂举荐,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这种欺诈行为不能助长,应交给有关官员审讯查验,弄明白他的用心。”嘉竟然因此获罪。

这时,少府五鹿充宗尊贵受宠幸,他研究《梁丘易》。从宣帝时开始推崇梁丘氏解释《周易》的学说,元帝爱好《梁丘易》,想考察一下《梁丘易》和其他解《易》之说的异同,就让五鹿充宗与其他《易》家辩论。

五鹿充宗凭藉地位显贵,加上口才很好,众儒生中没有人能和他抗衡,都说有病,不敢和他辩论。有人推荐朱云,元帝召他入宫与五鹿充宗辩论,朱云提起长衣下摆,登阶上堂,抬头相询,声音洪亮震动左右。

辩论诘难开始以后,朱云接连讥刺五鹿充宗,所以众儒生评论他们这场辩论说:“五鹿充宗头上长角,朱云折断他的角。”朱云因此成为博士。

后来,朱云迁升杜陵县县令,因故意放走亡命徒而获罪,碰上皇帝大赦,被荐举为方正,做了槐里县县令。当时中书令石显专权,与五鹿充宗结成同党,朝中百官都害怕他们。

只有御史中丞陈咸年轻而坚持高尚的志节,不依附石显等人,而与朱云相交。朱云多次上疏,说丞相韦玄成安身保位,不能有所进退,而陈咸多次抨击石显。

过了很久,有关官员拷问朱云,怀疑他暗中唆使差吏杀人。群臣朝见时,元帝向丞相韦玄成询问朱云治理政务的成绩。

韦玄成说朱云暴虐没有善政。当时陈咸在旁边,听见了韦玄成说的话,把它告诉了朱云。

朱云上书为自己辩护,陈咸替他起草奏章草稿,请求皇帝批准将此事交给御史中丞处理。结果,皇帝把这件事交给了丞相办理,丞相韦玄成布置属吏拷问朱云,将朱云定为杀人罪。

朱云逃入长安,又找陈咸商议对策。丞相韦玄成全部查清了这些事,奏告皇上说:“陈咸身为宿卫皇宫、执掌法令的大臣,有幸得以进见皇上,却泄露所听到的话,私自告诉朱云,还替朱云起草奏章草稿,想使皇上让他处理朱云的案件,后来明知朱云是亡命的罪人,却和他相勾结,因此官吏抓不到朱云。”

皇上於是下令把陈咸、朱云关进监狱,判了减死为城旦的刑罚。陈咸、朱云就被废黜禁锢,一直到元帝去世。

到成帝时,丞相前安昌侯张禹因为是皇帝的老师,赐位特进,很尊宠。朱云上书求见,皇上召见他时,公卿大臣都在旁边。

朱云说:“如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君主,下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都是些空占职位、白领俸禄而不理事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目光短浅的人不可以辅佐国君’,‘他们怕失去宠幸俸禄,就没有什麽事做不出来’。臣希望皇上赐给我尚方斩马剑,斩断一名佞臣的头来劝戒其他人。”

皇上问:“是谁啊?”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为恼火,说:“小臣居下谤上,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拖朱云下殿,朱云死死攀住殿前栏杆不走,结果把栏杆都拉断了。

朱云喊道:“我能到地下和关龙逢、比干交游,已经心满意足了!只是不知道国家前途会怎麽样?”御史终於拉着朱云走了。这时候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解下印绶,在殿下叩头说:“这位臣子向来以狂放正直而闻名於世。

假使他的话说得对,就不能杀他;假如他的话不对,本来也要宽容他。我愿意冒死进言。”

辛庆忌叩头叩得鲜血直流。成帝怒气逐渐消解,终於免了朱云的死罪。

等到后来要修理栏杆时,成帝说:“不要调换!照原样补好它,用来表彰刚烈正直的臣子。”朱云从此以后不再做官,经常住在郭县乡下,有时乘坐牛车出来走走,后面跟着很多学生,所过之处人们都很尊敬他。

薛宣做丞相时,朱云去看望他,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留他在府中歇宿,顺便对朱云说:“在乡下没什麽事,暂且留居在我的东阁,可以看看四方奇士。”朱云说:“小生想让我为吏吗?”薛宣不敢再说。

朱云传授学业,挑选学生,选众人中好的然后收为弟子。九江。

6. 朱云请杀张禹 翻译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

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

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

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

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

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

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7.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相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翻译 西汉成帝时,大臣张禹因为做过成帝的老师,被任用为丞相,并封安昌侯。

张禹做了六年丞相,年老退位后,成帝对他还是很尊重,赐给他一个叫“特进”的衔头(相当于现在的特别顾问),朝中有重大事情,仍请张禹参与议定。张禹便利用这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

官吏百姓纷纷上书揭发外戚王侯专权,汉成帝询问张禹,张禹怕牵连到自己,就对汉成帝说:“这些官吏百姓胡说八道,不能相信!”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

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奸臣,以警诫其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奸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

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龙逄是夏朝忠臣,因直谏被夏桀杀害;比干是商朝诤臣,因直谏被商纣挖心剖腹。

朱云自比这两位忠臣,警示殷鉴不远,令汉成帝为之一震。这时,左将军辛庆忌(公元前?至公元前十二年)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

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8. 翻译文言文汉书枚乘传

汉书枚乘传 【原文】 略 【译文】 枚乘,字叔,淮阴人,曾为吴王刘濞郎中。

吴王因怨恨朝廷而开始策划谋反时,他上书劝谏说:“臣听说得到保全者便全都昌盛,失去保全者便全部灭亡。 舜无立锥之地,却得到了天下;禹的部落不满十户,却称王于诸侯。

商汤、周武的土地起初都不过百里,但上感天象,不绝日月星辰之光;下抚黎民,不伤百姓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有为王的道术。 君臣父子之道,皆出于天性;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遇事不会失策,功业可流传万世。

臣枚乘愿诚心诚意为您效忠,请大王予以同情,对臣所说稍加留意。 “用一缕细丝系着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无限的高处,下面垂于不见底的深渊,就是再蠢的人也知道哀怜它即将断绝。

惊魂未定之马又用鼓声惊吓,丝线快要断了还要施以重压;丝线一断,上面高于天不可复结,下坠入深渊难以再出。 所以改弦易辙正在今日,可谓千钧一发刻不容缓。

能听忠臣之言,则百般举措可免灾祸。 若一定要随心所欲,则危于累卵,难于上天;而改变心之所欲,则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今天如想穷极天命之寿,尽享无穷之乐,追求天子之尊、万乘之势,就是不想易如反掌般地处于泰山之安,而是甘愿危若累卵一样地走上天之难,这正是愚臣之所以为大王迷惑不解的。 “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就倒退着走路,结果脚印更多,影子更急,却不知道停在阴处,影子就会消失,足迹就会灭绝。

要想人不闻,除非己不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要想让热水变凉,而用一人烧火,用百人荡扬,是毫无用处的。

不如退柴停火就罢了。 烧火不停,却用扬汤去救,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

养由基,是楚国一个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树叶一百步,可百发百中。 以杨树叶之小,加上百发百中,可谓善射了。

但他最远也只能在百步之内,和臣枚乘所见之远相比,可说还只是一个不知操弓持箭的人。 “福的产生有其基础,祸的到来有其根源;培养福的基础,断绝祸的根源,祸怎么会来呢?泰山上的滴水可以穿石,紧绷的绳索可以切断井栏。

水不是穿石的钻子,绳子不是锯木的锯子,是因日积月累使之然。 一两一两地称秤,称到一担必定要差;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必定超过。

以担来称用丈来量,不仅快捷而且误差小。 十人合抱的大树,开始只是小芽,用脚可以踢断,用手可以拔起,要不让它生长,只有在它未成形之前。

磨子和磨刀石,看不见它的磨损,到sLkj.oRg时候就磨光了;种树养牲畜,看不见它的生长,到时就长大了;积累德行,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到时自然有用;背弃理义,不知道有何坏处,到时就会灭亡。 臣希望大王慎重考虑并身体力行,这是百世不易的道理。”

吴王没有采纳。 枚乘等人便离开吴到梁去投靠孝王。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为汉室定下制度。 不断削弱诸侯王。

吴王于是与六国谋反,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向西进攻。 汉室听说后,便斩了晁错向诸侯谢罪。

枚乘便又对吴王进谏说:“昔日,秦在西面与匈奴、西戎作战,北边修筑榆关防守,南边防范羌人、人,东边面临六国的合纵之军。 六国凭借信陵君的资望,经由苏秦游说结盟,又以荆轲之勇相激励,齐心合力以对付秦国。

但秦却终于打败了六国,灭掉了他们的社稷,而统一了天下。 原因何在呢?在于地利不同,和民力轻重不等。

如今汉朝据有全秦之地,兼有六国之众,对戎狄以恩义相抚。 南边的羌人、人,其地十倍于秦,其民百倍于秦,却向汉朝朝贡,这是大王所明知的。

现在有些谗谀之臣为大王谋划,不论骨肉之义,不管民力之轻重,国家之大小,专门把吴推向祸坑,这正是臣之所以为大王忧虑的。 “以吴国的兵力同汉相敌,就好比蝇蚊飞进牛群,以腐肉去咬缺利剑,一旦交锋必败无疑。

天子听到吴率领各被削黜的诸侯,要来责问违背先帝遗约之事,便亲自诛杀了朝廷的御史大夫,以检讨以前的过错。 这样,大王之威已显于天下,而功劳则超过了汤武。

吴虽只有诸侯之位,而实际上富于天子;虽然偏僻在东南,而地方实际上比中原好。 汉朝尽管有二十四郡,十七个诸侯国,各种贡赋转运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奇古怪之物还不如大王的东山之府;向西转运的粮食,陆路车不断,水运船满河,但还不如大王的海陵之仓。

修筑上林苑,离宫散在其中,积聚玩好之物,圈养珍禽异兽,但不如大王的长洲之苑。 虽有曲台可游,登临远眺,也不如大王以东海为朝夕之池。

虽有壁垒高深,城墙关隘,也不如大王的江淮之险。 这正是臣认为大王之所以应该快活满足的地方。

“大王现在退兵速归,十分之祸还只有五分。 不然的话,汉室知道吴有吞并天下之心,赫然震怒,调遣羽林水军顺江而下,袭击大王之都;鲁王、东海王断绝吴军的饷道;梁王命令车兵骑兵,只训练不出战,囤积粮食固守,以逸待劳,等候吴军断粮。

到那时大王虽想返回,也都不可能了。 三个淮南王计议,相约不出兵相从,齐王已自杀身亡,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之兵不能出其境,赵王则被围困在邯郸,这些都是掩盖不住,已经明白的事实。

大王远离本国千里之外,号令不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