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斤大鱼破冰而出,杜尔伯特冬捕的震撼场面你见过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杜尔伯特在哪儿?”——当听到朋友在电话中力邀我去杜尔伯特冰雪渔猎那达慕时,这是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当即打开电脑一查,原来这个名气听起来异域风十足的地方在大庆附近,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地图形如美人的侧脸头像。

别看只是区区一个县,但拥有四百多个湖泊的杜尔伯特,竟占了黑龙江全省水域面积的五分之一还多。其中最大的单体湖龙虎泡,是西湖面积的17倍,而由相连的18个湖泊组成的连环湖,水域面积更是西湖的91倍!

可这大冬天的,别人都去热带海边度假,杜尔伯特的湖再大也都给冻严实了……听出来我在犹豫不决,朋友用平淡的语气甩出了杀手锏——“一起看冬捕吗?一网子下去好几万斤那种。”“嘿你早说啊,去去去!”

大概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令查干湖几乎成了冬捕的代名词。不过公平地讲,整个东北地区都有着久远的冬捕 历史 ,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东北渔民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

在冬季冰封的湖面之下,水温只有4 左右,低温不但会让鱼的肉质会变得紧实,也会让它们扎堆聚在一起。再加上捕捞上来的鱼很快就被冻得硬邦邦,便于保鲜和运输。冬捕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当地人的传统文化习俗,绵延不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从12月底到2月初,在杜尔伯特的不同湖面上,会按照时间表举行好几十场冬捕。我去的那天,冬捕的现场是在连环湖的嘎日迪景区。我和同行的小伙伴们下车来到湖边,眼前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湖面和湖岸的界限也随之隐去。

连环湖的优良水质孕育了丰茂的水草和富足的水生动植物,对淡水鱼理想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鱼种类繁多,最出名的当数胖头鱼(学名鳙鱼)和银鱼。胖头鱼顾名思义,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银鱼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无骨无肠,无鳞无刺,特别适合孩子吃。

湖面虽然大到一眼望不到边,但冬捕现场的位置很好找——哪里围拢的人群最多,就是哪儿了。钻进人群,冰面上能看到切割出了一个长方形的洞口,像一张餐桌那么大。旁边正在拿着手机直播的当地大姐告诉我,这就是出网口——瞧好了大兄弟,待会儿几万斤大鱼就是从这个洞里拽出来。

零下二十度的气温,将湖面冻出了五十多厘米的厚实冰层。围观的有胆大的,走到洞口,蹲下来撩一撩湖水,瞬间就被冻得龇牙咧嘴。在白雪覆盖的冰冻冰面上,凿开又硬又厚的冰面进行捕捞作业,能不能打到鱼,打多还是打少,需要足够的智慧、经验和技术,绝非光靠着抗冻吃苦就能扛下来的。

确定凿冰下网的位置很关键,有点类似于《鬼吹灯》里的“分金定穴”,经验丰富的“鱼把头”可以通过观察风向以及冰下的气泡来找鱼群聚集的位置,找准了一网几万斤也不在话下,找歪了的话,捕上来的鱼就只够打打牙祭。

像今天这种大规模的冬捕,渔民通常得提前两三天,找好下网口和出网口。然后数十人共同协作,经繁复的凿冰、下网和走网等步骤,让上千米长的渔网从下网口兵分两路,在冰层下划出两个半圆,最后汇合在出网口。这一整套方法和技能,都是古人从实践中摸索总结,然后一辈辈人这么手口相传下来的……

“鱼把头”一声令下,沿出网口站成两条纵线的渔民开始往上拽渔网,随着渔网从冰面下一点点拉出,网眼里开始出现三三两两又大又肥的的胖头鱼、鲤鱼和草鱼,冬捕作业点周围的人群也随之躁动起来。

我能听到周围有人在嘟囔,“就这样了吗?”,“好像也不是很多么。”……显然是一些像我这样的远道游客。当地人则付之一笑,露出一幅“这才到哪跟哪”的淡定表情。

随着渔网出水的部分越来越多,出网口上方的雾气也越来越浓——这是湖底的鱼被拖上水面后,带着温度的身体遇到冷空气时所蒸腾出的水汽!胖头鱼、鲤鱼、草鱼、鲢鱼……一条条大鱼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大的约莫有三四十斤,小的也在五六斤朝上。冬捕是用大网眼的网来捕捞,可以确保未长成的小鱼能从网中游走,等来年养肥了再捕。

渔网越是往后,捕到的鱼也越多,白花花冒着热气的大鱼,以不可思议的数量从出网口喷涌而出,很快就密密麻麻地铺满了冰面。从无人机的俯瞰视角来看,展开的渔网就像一条长长的,用鱼铺就的闪闪发光的公路。

十来万斤鱼在冰面扑打跳跃,激起无数水花,这等冰湖腾鱼的震撼景象,让现场气氛近乎沸腾。围观的人群开始涌向渔网,以各种不同姿势抱起大鱼,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这激动的时刻。

渔民们对此见怪不怪,一边收网,一边将已经冻硬的鱼捡起来装车。对他们来说,辛苦的劳作已告一段落,就盼着等会回到暖和的家里,让媳妇儿炖条鱼,美美地喝上一壶小烧。而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此刻震撼甚至堪称魔幻的冬捕场面,定会长久地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