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遥看鹳雀绕新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千余年前,边塞诗人王之涣一曲《登鹳雀楼》唱响诗坛,鹳雀楼也因诗而名,成为历代人们向往的地方。想象中,那楼矗立黄河岸边,巍峨入云,俯视着滚滚入海的黄河,给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偶然一次机会,带着多年的向往,找寻到了这座名楼。当站在她面前时,看到的却是新开辟的院落,新建的大门,新起的高楼。顿时觉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郁闷和惆怅,怀疑是不是为了 旅游 ,这里又造了一处景观。尽管如此,对鹳雀楼的景仰仍不曾消减,我要的是饱经沧桑,盼的是与古人对话呀!

回头看到新栽的小柳树荫下,有一位开代步车的大哥,想问又不敢问,觉得都是风景区的人,问了也白问,一定说“是这里”!犹豫间还是搭讪上了,出乎意料,大哥满腔惋惜地说:“这是新建的,老楼早不在了,遗址在普救寺那边,那里啥也没有。”

原来是这样!这新建的有多少 历史 价值?那来路上的无限遐思,顿时变得单薄起来。遥望新楼,建筑格局仿佛黄鹤楼、藤王阁,气势倒也雄伟,建筑水平也无可非议。偶尔也有一二鹳雀绕楼掠过,却不见栖脚,我想不会是它们祖上的传说基因在作怪吧?也嫌弃楼新、缺少底蕴?

不知道鸟的传承因素,人的印象却很重要,一但不是原来想象中的事物,即使再新、再华丽,也不能唤起兴趣,同路人也有这种感觉,于是站在大门前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作罢。

返程上,由此想到那黄鹤楼、藤王阁也未必就是原址,关键还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在作祟。现实中,感觉很主观,因而多少年来害人害己的事层出不穷,吃了亏不思变改思维方式的也连绵不绝。这样看来,科学发展观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过,根深蒂固的印象主义轻易不会退出 历史 舞台,它和科学发展观还会有着长期的争斗。争斗不可怕,可怕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挡箭牌的伪科学,和那些善于变通的“智”者。

鹳雀新楼,耐心等吧!不要感到委屈和惆怅,多年媳妇熬成婆,更何况熬成的不是一般的婆婆。到那时,文人墨客,登楼怀古,低吟高唱,那么王之涣当年驻足的就是你了。

俗话说:“麻雀、老鸹旺处飞。”到那时,那些鹳雀也不会不知趣,另栖他处因此而失去依托的光芒!

2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