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就是分为概括类,感想启迪类的那种

第1个回答  2008-08-31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近两年来,随着中考试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试题的阅读考查力度也不断加大.阅读题是中考的强档题,这类题的主观性强,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

《河北省2006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生考试语文学科说明》中对现代文作出如下要求:

1.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

5. 筛选并提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6.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有些学生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 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2005年陕西省中考题中第13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 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2005年江苏省中考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 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例如:《2005年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 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山西省2005年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 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河南省2005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

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

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 进入角色法

《考试说明》中第六则“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第七则“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例如:《河北省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考试》中第22题:“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3题:“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答这样的题,用此法再合适不过,如果我们以小女孩的身份进入到文章中去,不难发现,小女孩“我”刚见到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和年轻人相识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我们也不难发现,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大自然的小女孩。

除此之外,阅读文当中还常考的有: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

(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答题时只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

把握以上几点,相信,我们都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13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近两年来,随着中考试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试题的阅读考查力度也不断加大.阅读题是中考的强档题,这类题的主观性强,是学生失分的”重灾区”.

《河北省2006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生考试语文学科说明》中对现代文作出如下要求:

1.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态度、观点、感情。

5. 筛选并提出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6.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就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有些学生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 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2005年陕西省中考题中第13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 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2005年江苏省中考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 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例如:《2005年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 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例如:《山西省2005年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 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河南省2005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

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

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 进入角色法

《考试说明》中第六则“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第七则“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例如:《河北省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考试》中第22题:“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3题:“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答这样的题,用此法再合适不过,如果我们以小女孩的身份进入到文章中去,不难发现,小女孩“我”刚见到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和年轻人相识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我们也不难发现,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大自然的小女孩。

除此之外,阅读文当中还常考的有: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

(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答题时只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

把握以上几点,相信,我们都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第3个回答  2008-09-13
根据我的经验 其实要想解决好阅读的问题 最根本的一条方法就是 多读作文书 有事没事 多翻翻自己的作文书 就像我 每天在中午睡觉之前 总会看几篇作文 看到好看的 就多看几遍 闭上眼睛之前 大脑过一遍 简简单单的过一遍就好 不管想起多少 想过了就睡 就可以了 关于作文书 如果你是中学生 你就买高中作文书 如果你是高中生 你就买高考经典的那些作文书
再之 我觉得 你在做阅读时 首先要读懂 要有读得意境 认真地读 之后 试着做到每一个题的问题都很明白 透彻的知道 他问什么 最后 根据读书后的每一个灵感 我觉得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写出答案 因为我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