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以邓世昌的名义像日本写投降信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30
引言 一个多世纪前,邓世昌为国家前途充满忧患意识,顺应潮流,在闭关锁国的时代就勇于“以夷为师”投身建设近代海军,敢为人先。甲午海战,他临危受命,面对日军强敌,邓世昌和200多名壮士视死如归,其“义不独生”的举动,体现出中国人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民族精神,不朽军魂,彪炳千古,为后人所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晶报记者 李俊牛/文、图 可敬:家境殷实却矢志海军 到了广州市海珠区宝岗路,跟着街边提示牌指引,记者从繁华的都市街道转入一条寻常的榕荫小巷中——龙涎里。这就是邓世昌1849年的出生地。 在都市高楼的环抱中,一处青砖灰瓦,轩昂气派的岭南清式祠堂建筑显得清幽肃穆。这是邓世昌族人在邓世昌1894年海战殉国后,利用清廷抚银修建的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呈船台状,三路两进三院的格局,通敞透亮,石额楹联、镂花木雕点缀,显得古朴洗练,端庄肃穆。花园内有邓世昌亲手栽种的一株苹婆树。1994年,在邓世昌殉国100周年,广州市经过全面修葺,邓世昌纪念馆正式落址邓氏宗祠内,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睹物思人,身在祠堂却仿佛可以看到甲午战争中萦萦不散的英魂,昭示着一个民族的不幸与不屈! 邓世昌的少年时代,正处于国家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封建社会末期,大清帝国统治日益腐朽,且夜郎自大,沉醉于“天朝世界”中。而广州作为华南门户,最早遭遇外国侵略者入侵,也最先感受了西方的坚船利炮的震撼,不仅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城市,也是一个勇开风气之先的城市。 邓世昌的父亲邓焕庄是一茶叶商人,往来于广州和上海等地做生意。茶叶生意当时利润丰厚,邓家可谓殷实之家。与洋人做生意,生意上的甜头显然也影响了邓焕庄的价值观,思想在当时堪称开明通达,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邓世昌。如今健在的邓世昌侄孙邓权民告诉记者:“世昌叔公的父亲焕庄公,专门为世昌叔公雇请了一名洋教师教算术和英语。” 能雇请“外籍教师”,除了邓家经济上的能力外,这在当时绝大多数人还墨守成规,以读四书五经为正统的时代,邓父的做法颇为超前,这也是广州商人务实精神的表现。 受家境熏陶,加上跟随其父往来粤沪之间,耳闻目睹时局动荡,邓世昌从小就“性沉毅,有大志”。 少年时邓世昌随父移居上海,目睹外国舰船与日俱增,在黄浦江上横行霸道,催生其忧患意识,发出:“中西互市久远,西人日驭风涛,稔知我国厄塞,若我国不以西法练海军,一旦强邻肇衅,何以御之!”的慨叹。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长在一个殷实之家的邓世昌,没有走上当时受人景仰的科甲正途,也没有子承父业,从商致富,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自己的前途上,采取了求实而非功利的原则和目标,从长计议,“留意经世之学”,潜心学习在当时被贬为“夷技”、“蛮夷之语”的西方技术和语言,并最终考入福州船政学堂这所新式海军学堂,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近代海军事业。 在当时,有“好男不当兵”之说,而邓世昌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报国之路。今天看来,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远见卓识,令人起敬! 可贵:以夷为师 严厉治军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邓世昌“执事惟谨”,“治事精勤”。他能够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用到自己队伍中操演实践。 1879年,清政府闻听邓世昌熟悉管驾军舰技能,将他调入北洋水师。任镇南炮船管带。1880年,海军向英国购买的两艘快舰竣工,邓世昌随丁汝昌前往英国验收,协助驾舰回国。这次在外国约10个月,邓世昌利用这次机会,留意考察西方海军的发展情况,研究海军战术,回国途中与外国教员共同驾驶“扬威舰”。经过这次接船驾舰,邓世昌驾舰技能更加熟练,随即升任“扬威舰”管带。 1887年,清政府在英、德两国订造的“致远”等4艘战舰竣工,邓世昌再次出洋接船。这次接船,邓世昌再次利用出国机会,参观考察英德两国海军建设。归途中,邓世昌为了熟悉新舰性能,与舰上官兵定时操演,一天之内,几次变化阵势,或备战、或攻击、或救火、或堵水,都用旗语指挥。沿途的操演,既熟悉了新舰的性能,又积累了实践经验。邓世昌因此立功,回国后被加总兵衔,管带“致远舰”,从此他与“致远”相始终。 在北洋水师服役期间,邓世昌通过考察学习,深深意识到发展海军,必须认真学习西方海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所以极力主张向外购置舰只,用西法练兵。邓世昌除了敢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更能坚持学为所用,立足依靠自己,让后人折服,如,在第二次接舰回国时,他坚持绝不依赖洋人,靠中国军人驾舰回国,不仅为清政府节省白银数十万两,特别是沿途还不断指挥演练,做军舰真正的主人,可谓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队伍。 “致远舰”在他精心训练下,“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在治军方面,邓世昌不仅重视演习训练,而且也格外重视思想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此,徐珂在《邓壮公阵亡黄海》中写道:“在军激扬风义,甑拔士卒。……遇忠孝节烈事,极口表扬,凄怆激楚使人涕零。”“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 可歌:舰沉坠海却义不独生 作为一位民族英雄,邓世昌最为世人传颂的壮烈事迹,就是发生在百余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黄海之战。 1894年,经过明治维新而积蓄了实力的日本,蓄谋侵华,在我领海内极力寻找战机,肆意挑衅。同年9月,近代海军第一次大决战终于在中日两国之间爆发。北洋军舰遭到日军突然袭击,面对日寇挑衅,邓世昌奋起卫国,力主迎战,并发出“设有不测,誓与日舰队同沉”的誓言。 战斗中,邓世昌沉着镇静,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主动迎战日主力舰。在“致远”舰体严重受伤后,他毫不退缩,激励官兵:“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近日之事,有死而已!”为此,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面对这一气壮山河的举动,敌人恐惧万分,纷纷跳海逃命,但“致远”不幸中雷,战舰没入黄海,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坠入茫茫大海。 而在这生死时刻,邓世昌演出一幕动人心弦的英雄悲剧。随从刘忠抛给他一个救生物,但邓世昌“阉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奋掷自沉”,与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那场景非一句“轰轰烈烈”可评述。自古以来,战死沙场是军人的最高荣誉,邓世昌用“义不独生”的举动,践行了其作为一个军人的不朽军魂。 海战失利,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曾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光绪皇帝听闻此事,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也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这些封联、祭文等在广州邓世昌纪念馆里可以看到影印件。 放在历史的天空下回首这场海战,它带给中国的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屈辱催人猛醒,使人发愤图强,奋起前进,这场海战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新起点。 对于日本,海战的胜利,强烈刺激了其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以至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日本帝国主义四处侵略,铁蹄几乎踏遍东亚。但“多行不义必自毙”,1945年,日本侵略者最终战败,无条件投降。而戏剧性的是,这一年,邓世昌的孙辈族人亲自参加了日军在中国广东的一个受降仪式。由此看来,当年的甲午之战,对中日两国的影响都极为深远,用时间来检验这段历史,对日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场深重灾难! 关于甲午战争,查阅史料,清政府在海防上其实也是下了一定血本的,但为何中国依然失败?原因很多,但众所归一,就是落后,国家当时政治的腐朽和整体的腐败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近代中日两国的情况所差无几,甚至在一些方面强于日本,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抓住了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闭关锁国,发展迟缓。30年下来的甲午一战,双方强弱分明,也再次用事实证明:战争是实力的较量。 百余年后的今天,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世界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两国都从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了出来。但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两国人民不仅都不会忘记,而且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对于处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带给我们的启发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在发展中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力促发展,增强国力。 可叹:日寇入侵 偷拜邓公 如今在广州,邓世昌的侄孙邓权民依然健在。邓伯是目前邓世昌后人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其祖父邓佑昌与邓世昌是堂兄弟。 邓伯1918年出生,虽已90高龄,但老人满面红光,身板硬朗,走起路来步履稳健,对现在的好身体,邓伯说:“这都有赖当年部队上艰苦锻炼打下了好底子”。在晶报记者打电话约见邓伯时,老人还担心他的家不好找,坚持和记者约定地方,走了一长段路把记者接到家里。在老人的家里,挂着邓世昌的遗像和他曾出席各种纪念邓世昌活动的照片。 对于先辈邓世昌叔公,老人非常健谈。邓伯不仅给记者找出很多文字资料和照片,还向记者讲述了不少有关邓世昌和邓氏宗祠的故事。 邓伯说,邓氏宗祠里那棵由邓世昌种植的苹婆树很有灵性,有一年一场特大台风曾将粗大的树干吹断,大家都以为这棵树完了。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干枯的树干上又长出了新枝,长势非常好,现在已经比碗口还粗了。不仅如此,更有趣的是干枯的树根上还长出了一对罕见的灵芝。“百姓都说灵芝是吉祥之物,是世昌公的英灵的造化,预示社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邓伯还向记者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事。几乎所有关于邓世昌落海后的描述,都有一段其所养爱犬“口衔其臂,使其不沉”,邓世昌赶其走,但爱犬又“复衔其发”,但邓世昌决心与舰上官兵共患难,绝不独生,随后按下爱犬与其一起沉入大海的故事。但邓伯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听祖母讲,这条犬是邓世昌当时到英国接舰的时候带回来的西洋犬,耳朵大,个头高,身体瘦,很通人性,应该算是警犬,邓世昌很喜欢,经常把它带身边,但唯有那次海战,邓世昌不知为什么没有带它。但那天晚上这条狗烦躁不安,闹得很厉害,后来家人跟它说“你的主人战死黄海了”,这条狗听后就冲出了家门,过了很久,狗浑身湿漉漉回到了家,衔了一顶红缨帽回来,然后又离家而去,再没有回家。邓伯说,这件事是他听祖母说的,当年邓世昌战死后,他祖母曾专门去上海看过邓世昌的家人,是当时他祖母听邓世昌家人所述。邓伯说,他把这件事也告诉了广州档案馆,档案馆还专门对此录音。这故事虽然与历史有出入,但人义犬忠是不争的事实。 邓伯说,邓世昌不仅国人传颂,其实对手也相当敬畏他。当年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不少祠堂都被日寇用来驻兵,唯独邓氏宗祠没有一个日寇进入捣乱,反倒有一些日寇军官三三两两偷偷去宗祠拜祭邓世昌。“当时我的兄弟邓焱民懂日语,被派在广州搞抗日谍报工作,他知道日军军官祭拜世昌公后,曾向日寇军官打听情况,一日寇军官曾竖起大拇指说:‘邓世昌是中国顶呱呱的民族英雄,我们敬畏他,军部也有命令不准进驻祠堂’。” 而在如今的辽宁丹东大鹿岛上,还建有邓世昌墓。据称,日本一名叫井上幸男的企业家曾专程到鹿岛,向邓世昌塑像和邓世昌墓献了花圈。据说,他爷爷当年作为日舰上的一名大副曾参加了甲午海战,他是遵照爷爷的遗嘱,带着一种负罪感祭奠甲午壮士的。花圈上写的是:“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两地的不同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人具有敬佩强者的民族精神和向强者学习的进取意识。纵观日本历史,认同强者,积极学习先进,这可能也正是其几次经历战败,但又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这种务实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先进的精神,其实是值得我们国人学习的。 敞开胸怀,面向未来,主动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才能让我们整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让中华民族得以崛起于世界之林。 可赞:先人遗志 后辈传承 邓世昌的忠烈感动后人,除了当时其族人在广州建宗祠纪念邓世昌外,在当年甲午之战的山东威海等地也建有邓世昌塑像、墓地和祠、馆,以志敬仰。在邓世昌殉国一百周年,广州市在天河公园建起了邓世昌衣冠冢,墓园中央矗立着用花岗石雕刻昂立全身塑像,邓世昌身披斗篷,挺胸昂首,左手握着望远镜,右手按着指挥刀,凝目远眺。 1996年12月28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艘以中国近代爱国名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名字命名的万吨级巨舰——“世昌”号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缓缓驶离上海黄埔码头。这艘国防动员舰的诞生,是中国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一次重要探索。为战时国防总动员状态下,快速实现商船转为军用辅助舰船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这艘新式综合训练舰具有航海训练、直升机训练、医疗救护训练、运输、国防动员演练和综合使用等六大功能。 先辈的遗志,后辈们没有忘记。邓权民老人告诉记者,他自己经历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军中官衔至上尉。在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时,正是他亲自参加了广东博罗县日军一个连队的受降仪式。当时参加日军受降仪式的8名军官职务,邓伯可以一口气说出来。 “我当时的兴奋之情难以用笔墨言表”,邓伯说:“回想世昌叔公壮志未酬,含恨黄海,50年后,他的孙辈后人亲历日本受降仪式,也算为他昭雪了深仇大恨,世昌公也可以九泉下颔首微笑了。”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整个家族后人受邓世昌公的忠勇节烈很深,他们这一代作为邓氏26世族人,兄弟姐妹11人中,除了超龄和未成年的,直接投身抗日斗争的有6人,其中5人是军校毕业。在邓伯的家里,记者看到了邓伯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抗战所在部队的记录,可谓满门忠烈。 邓伯说,他前几年已经要求身后把遗体捐献给中山医学院,而且他还写信,四处动员其他亲朋好友“为国捐躯”,这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对于这样的举动,邓伯说:“我们一家都追随世昌叔公的精神,不希望后人做流于形式的拜祭,这也算了了我的一个夙愿。” 邓世昌以一片爱国热忱唤起官兵们的爱国情愫,正是在这样的治军理念下,在甲午海战极其危难的关头,全体官兵倾尽全力,义无反顾撞向敌舰,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出一幕爱国主义的悲壮乐章。 □链接·同代撷英录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本名义,广西上思人。雇工出身,原为广西天地会领袖,1865年起义失败,受清政府镇压,率300人出镇南关(今友谊关),在中越边境保胜一带,开辟山林,聚众耕牧,号“黑旗军”。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二十余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法战争时,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1895年4月,清政府战败求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6月初,日军由三貂角澳底登陆进逼台北。刘永福在台南草拟了《盟约书》,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积极领导全台的抗日斗争。 1911年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后辞职回籍,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近80岁的刘永福义愤填膺,要求重上战场。1917 年1月,病逝于家。 聂士成 聂士成(?-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宜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曾有一夏姓商贩被匪徒追杀,聂母设法将其藏匿,幸免于难。聂归家后热情相待,结为好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入湘军袁甲三部当兵。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40年戎马生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聂士成率部镇守天津,7月5日聂军与义和团合力围攻紫竹林租界,与敌激战八昼夜。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后来,一发炮弹在其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壮烈殉国。 □邓世昌大事年表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今广州海珠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 ●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的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船政学堂,为海军驾驶班第一期。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 ●光绪六年(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 ●光绪七年(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图鲁勇号”(勇士的意思)。 ●光绪十三年(1887年):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 ●光绪十四年(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立功勇士的意思)。 ●光绪二十年(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奋勇作战,后舰体多处受伤,但其毅然指挥“致远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撞沉敌舰,但“致远”不幸中雷沉没。邓世昌与全舰250余官兵一同壮烈殉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