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童年有过麦割麦子的记忆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有过的,咬牙切齿感觉,忘不了的累却快乐

你童年有过割麦子的记忆吗?几十年啦,那时从内蒙赤峰,刚来北大荒落户,秋天看到既将丰收的小麦,心情无比激动,金黄的麦海,丰收再望,开镰那天大家都磨拳擦掌,我初次割麦,但是也不服气,磨好刀,站茏,开割,人人争先恐后,老农民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十二个苗眼,六刀完成麦个捆的整齐化一,非常标准,我却手忙脚乱,六刀不成,就七刀八刀,捆的麦个也不标准,一会就被落后了,到了下午,两腿也推车啦,腰也痛,背也疼,真的不易啊,第二天总结了教训,叉开腿,尽量六刀完成,不慌乱,真的好了些,几天后才顺过架来,农民割麦是体力活,但当时大家一起特快乐,午后还有贴晌饭,玉米大楂粥,吃过贴晌饭,拿到整工钱,丰收的喜悦,冲淡了劳累,想想当年,回不去喽,机械化收割,一切都变啦,越来越好!

有,而且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出身在关中西府北塬上农村一个祖祖辈辈靠种地生存的家庭,我们那里的土地很平坦,七十年代的“国家万亩喷灌试验点”就在我们那里,主产是小麦,成熟季节的麦田金光闪闪,一望无际,美丽得很。

小麦是跨年度的农作物,在地里生长的时间长,麦子成熟后,开镰割麦是一件大事,一般要提前两三周赶集做准备工作,主要是修复和添置割麦的农具,再割几斤肉,准备慰劳一家人,有庆祝的意思。

记得我十一、二岁那一年的开镰割麦那一天,父亲给我一把镰刀,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你从今年开始跟着我学割麦,并且给我比比划划的讲了一些割麦的要领。比如说腰要弯低,镰要拿稳,不急不慌,一下一下等。

我听着学着,心里很高兴,好像自己从今往后就是大人了似的。母亲为了鼓励我,给我做了一碗白糖水泡馍,像是举行成人礼一样的让我吃下,也叮咛了我一些诸如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等,就让我跟着父亲上路了。

我干活是个左撇子,加上腰没有弯下去,结果没割几下,镰在麦杆上向上一滑,就把右小腿割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父亲很生气,认为我让他丢人现眼了,让我哥赶紧把我领回家,头也不回的割他的麦子去了。

回到家里,那时候条件差,不懂得消毒,母亲帮我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完了,结果第二天给发炎了,腿肿得像个罐子一样,第三天还流脓了。割麦是龙口夺食,这时候家里最怕出这类事情,我不仅没有割成麦,还耽误我哥领着我看病,父亲很不高兴。

农村人把干农活不行的年轻人叫“黄腰客”,我从此就落了个“黄腰客”的名声。父亲是农业上的一把好手,认为我丢了他的人,从此都不正眼瞧我。在的右腿脚面向上约二十厘米处留下个指头蛋大的伤疤,成为我一生耻辱的印记。

小时候在老家还小,割麦子没有干过,但是奶奶带着几个孙子孙女,在田间捡麦穗确实不少。奶奶一边拾一边鼓励,好好拾,多了回去蒸白面馍。

农村的孩子真快乐,麦收时节打赤脚,田沟地头抓蝈蝈,逮得青蛙煮一锅。

我们的童年割麦的时节,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帮大人提茶到地头后,我们小伙伴们就开始满地里寻野韭菜,抓青蛙,那时的青蛙不象现在象珍宝,我们手里握跟树条,一抽就是一个,另一只手用杨树条的倒钩串得一大串提着……抽一个串一个,提不动就用布袋装上。有一年我爸爸还用镰刀砍死了一只别人围过来的兔子,让我美美的吃了餐兔肉。

读初中后就再没有这样快乐的记忆了,我们得亲自握镰刀上阵了。

裆部拉开,两脚扎稳,右手握平镰刀,左手撩住麦杆沉下身子,从左往内怀磨地旋勒,往返嚓嚓嚓飞快三镰刀,一大抱麦子随后撂下……我照我爸的样子割麦,我可以追上我的妈妈,但追不上爸爸,他是队长,干农活没有几个追得上他。

七天农忙假忙完回到学校,多少同学都累扒了,老师让我们写农忙心得收获,我写了这样几句:

小时候农忙放假,我收获了一锅香喷喷的青蛙汤,吃得满嘴油光喜洋洋。

这次农忙放假,我收到了一把锋利的镰刀,嚓嚓嚓三镰刀,一抱麦子放倒,妈呀!我的腰化了脓,这会儿痛得还直不起腰!

老师把我的心得读到这,全班轰堂大笑。

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对我说:“你这个蠢东西,老子不让它腰痛就站起来"。

“放屁!"我怒视着他“你绝对是个大草包,准落在最后面下鸭蛋”。

哈哈哈同学们对那个懒虫同学一通的嘲笑。

这就是我童年割麦的一点还没忘却去的记忆。

有凡是农村人80年以前都割过小麦。

我记得小时候,八几年那会儿,因为是北方地区(内蒙),小麦是在春天清明节前种下,在7月上中旬才能成熟,那会儿没有收割机,都靠人力,为了抢种下一季种大白菜,好多农民的麦子都是一大早3、4点钟乘着有露水时拔麦子,不是用镰刀割,而是用手连根拔起来抖掉根上带的土再打成捆,很费力气的,这一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不用翻地整畦,在7月20号之前直接播种白菜,二是没有麦茬,大白菜地方便锄草管理,我们这里那会儿都是蔬菜种植户,当时小麦种植面积都不大,种麦子是为了自家口粮或轮作倒茬,最多种个2、3亩小麦,面积大了这种做法可不成,现在都机械化,,农民种地可省力多了。

有过,当然有。潮爷曾经在回答中多次说过,我们老家农村不是产棉,产麦区。生产粮食品种单一,水稻产区。地少水田多,主要栽种水稻。地少,种麦少。少量的地,种点红薯,小麦,油菜,大麦。种油菜不多,所以分的少,因此油少。大麦,主要是应付青黄不接的,分到社员家中,留点用作麦芽。磨粉放入稀稀的粥中,干吃炒面。小麦,每家分几十斤,磨粉,下疙瘩汤,擀面条。高地种红薯,主要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

虽然麦地不多,但肯定会参加割麦了。割麦主要是麦芒“忽”人。(那个“呵”人,方言,没那个字)。一般会长褂长袖子,系紧袖口。颈脖处也扣得紧紧的,颈脖上围条毛巾。主要防止麦芒的细灰侵入,那会非常非常地痒。难受,有的皮肤过敏的,会痒的红成一大片,起疙瘩的。潮爷一贯皮肤黑,粗糙,反而不怕忽人。即便颈脖布满了麦芒灰尘,也不会痒。割麦时,也开始热了,汗流满面,因为怕忽人,很多人不敢擦汗。中午回家休息,先去池塘洗个澡,衣服拎手上,只穿一条短裤。打个赤脚回去吃午饭。

以前打麦是妇女干的活,用的是莲枷。现在农村赶集还可以买到,用来打菜籽,绿豆,黄豆等。后来有打麦机,打稻机了,晚饭后去生产队大晒场打麦。男劳力用机械,女劳力抱麦铺。其他的人,将打过的麦铺挑开,抖一抖,再运走。这运走的麦铺,由行家堆麦堆。打锣卖糖,各干一行,分工明确。脱下的麦粒,运到另一个地方摊开,晾晒。因为麦少,所以几天便收割脱粒完毕。晒干后,每户分一点,直接挑到磨坊去磨粉。可以吃新的疙瘩汤,自家擀的面汤了。

为了抢收,我爸,我妈每人拉个架子车拉麦子,端午节过后,夜晚的月亮一天比一天长圆,一天比一天亮,晚上拉麦子,凉快。一车装好后去装另一车,我就跳着够装好车的车辕,一跳够到了车辕给拽了下来,随之车压下来,给我压在下面,爸妈吓坏了。现在想起来来是不帮忙,净添乱了。爸爸今年春天走了,很怀念那时!

有。我十几岁的时侯割过麦子,自已开干子割的很快。后来觉得太累,就和别人换了位置,第四个割,叫拉碌碡。结果落得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觉得没信心了。那时我想起在学校上早操跑步的一件事,由于我个头小总是站在队列的第一位带着队跑,跑的又快,采的步子又准,有一次去迟了,跟在后面跑很吃力。这两种情况看来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