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忆佛念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圆通章》里面的要点。大势至菩萨之所以能够最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证得念佛三昧,他就是靠这样的一种用功方法。「若众生心」,众生,就是我们大家。这个「心」呢,还不是指真心,是指我们大家的妄想心。我们现在眼前当下的这一念妄想,天天妄想很多,不是吗?你这个妄想心,如果能做到忆佛念佛,忆佛念佛这是一个念佛的法门,他的这个念佛跟平常念佛不一样,平常我们念佛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嘴巴念的声音很响、很响,心里面这个东奔西跑。那么,这个念佛的要点,是在忆佛念佛。他不只是口上念,而是意上念。

什么叫意上念?今天,我们要讲这个大势至的念佛法门,他圆通的法门就在这四个字。这个「忆」,前面讲了很多了,「如母忆子」、「如子忆母」,那母忆子、子忆母这个「忆」,我刚才解释的是什么?就是牵挂的意思。牵挂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大家心里面都会牵挂某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谈恋爱都会牵挂著对方,老了会牵挂自己的儿子、孙子。这个牵挂呀,不是你整天嘴巴名字叫过来,也不是天天看着他的像,是你根本就不要去想,也没有把他想出来他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也没有把他的像拿出来,天天对着他像看,都没有。但是,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走路也好、吃饭也好、睡觉也好,你始终知道你心里面有一个人。那个人,要是问你是谁,你马上能说出来,你牵挂的就是他。但是,如果没有问你的时候,你照样想、照样做别的事情。别的问题,你照样思考,不耽误你思考事情,这就是真正的牵挂。如果有牵挂过人的,这个修行、这个念佛法门就很容易相应。如果你没有牵挂过人,恐怕这个听都听不懂。我相信,我们没有不牵挂人的。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像我们上学在外面,就很牵挂家里、牵挂母亲,这也是一种牵挂。所以,你找到那个牵挂的感觉。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定力的话,他这种忆佛念佛具体怎么做?比如说,我们用四种念佛法门----持名念佛、观想、观像,一直到最后实相念佛。持名念佛,我们有个习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那个字念得清清楚楚。还把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我们一看到这个字,「阿弥陀佛」,讲一句。然后呢,我们把这个阿弥陀佛的像也摆出来,对着他恭敬、礼拜。如果你看着像念阿弥陀佛,你是观像念佛;如果你看到这个字,念到这个声音,都是观想念佛;唯独这个忆佛念佛,它的特点在哪里呢?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没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声音,更没有「阿弥陀佛」的像。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方便:如果回去,对着这个房间里面一尊佛像,如果没有佛像的话,那么你可以朝着西方。然后,你在那里拜。拜下去的时候,你就一拜拜下去清清楚楚,拜下去站起来,看见自己什么妄想都没有,一个念头也没有,清清楚楚。但是,如果问你「你在干啥?」你马上说「我在拜阿弥陀佛」。但是,在拜的时候,「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没有念出来,也没有声音,也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字,脑袋里面也不要想着我拜的是某一个阿弥陀佛的像,像也没有,那这样子啊,换句话说,你把你以前牵挂人的那个感觉找到了以后,你就牵挂阿弥陀佛好了。

真正功夫做到了,能够做上路了,你心里面只牵挂著阿弥陀佛。那我们为什么现在不知道牵挂阿弥陀佛呢?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有很多牵挂的东西。「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归极乐。」你想自己真正受用的时候,你就把一心只牵挂阿弥陀佛。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牵挂阿弥陀佛,不要牵挂哪一个字,也不要牵挂哪一张像,没有像、也没有字。有像在前面的时候,你也很清楚,只是牵挂阿弥陀佛。任何一种像,阿弥陀佛的像也好,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也好,也不用排斥。一开始,你可以不看像,到最后,你看到像心里也知道没有像,只有阿弥陀佛。只有阿弥陀佛——还没有这句话,这句话也没有掉了。那么这样子,心里面一直牵挂。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现前」和「当来」两句话,是指现前也能见佛,将来也能见佛,是必定见佛,不可能不见佛。必定,是绝对的肯定。没有丝毫说可能见佛,也不能说或许会见佛,是必定见佛,斩钉截铁。所以,我们要能够体会到心里面。我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方法:有人觉得自己很笨,事情不好处理,很烦恼,没有办法解决,打电话来问师父怎么办?我就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也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著念着我就告诉他:「你能不能把你现在念佛的这个心,放到阿弥陀佛的心里面去?」他说「可以」。好了,只要他说可以,那他的问题就解决了。心只要放到阿弥陀佛的心里面去,我们世间的一切痛苦,当下解决。

所以,这还是一个忆念的方法。我们如果学会了这种用功,对于我们现在工作忙的人尤其重要。你一天当中如果只有半个小时空,这半个小时你坐下来,或者在那儿拜佛,就是以这种不执著任何一个相,不执著任何一个名称,然后你很清晰这样子去体会。大家现在就可以牵挂,一边听我讲话,一边你的心就知道「噢,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很轻松,一点也不累。我们念佛,有时候口干舌燥的,念得很辛苦,念了半天还在打妄想,很划不来。你现在心里牵挂著阿弥陀佛,当你心里牵挂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心里打很多妄想也没关系,打两个妄想你还是觉得自己心里在牵挂的是阿弥陀佛。这个功夫要到深一点,如果一开始你就手、胳膊动一动,或者你讲两句话,这个时候不影响你。你等会去乘车,就很受用了,你乘车的时候就觉得太舒服了,你的心已经牵挂阿弥陀佛了,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牵挂了,再也没有事情可牵挂了,再也没有烦恼、痛苦可牵挂了。没有烦恼痛苦,没有人事的纠纷,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个当下,不是佛又是谁呢?所以,当下就能见佛。我们现在能见佛,这是证得体,见到佛的本体,受用。「当来见佛」是什么?当然见佛。你是以这个忆佛念佛的方法,一直忆佛念佛,一直去修习六度万行,修行世间的善业,帮助众生,弘扬佛法,护持三宝,那么这样进一步去做的时候,你的福德培植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当然可以见到圆满报身三身佛,都可以见到。所以,现前、当来都必定能够见佛,一点都不虚假。当你见到这个佛,我们就知道,他是「去佛不远」。这个「去佛不远」这句话说得很妙,就是告诉我们,现在见到佛了,你还没有发现你自己就是佛,你还有「去佛」、还有距离。虽然不远,你已经看到了这个本体了。或者说,你在当下无所罣碍的时候,知道「哦,这个知觉就是佛的本体」,一下子抓住忆佛念佛的这个功夫用上去。用上去,你还没有发现你在不忆念的时候,无能念、无所念、没有牵挂——连这个牵挂居然也没有了,这才真正证得佛的本体了。证得佛的本体,实际上就是证得自己的本体,看到自己的真心佛性。

所以,这里面说「去佛不远」,就是告诉我们,忆佛念佛这个方法,是一个入门的方便。它不是已经证得明心见性,也不是果报上的、果德上的庄严,是你现在用功下手处。就是你把你的心牵挂著佛,牵挂著这个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大势至菩萨当时他念佛,实际上他是没有念阿弥陀佛,他当时就是念一个佛,念什么佛?没有告诉我们,他只是一个念佛的法门。当时这个超日月光如来,只告诉他这个念佛的三昧。所以,他心里面就一直牵挂著:只有佛可以牵挂。所以,有了这个入门以后,忆佛念佛的法门,它既是入门的法门,又是最终培福、修证的法门。

所以,后面说:「不假方便」。「方便」就是方法、手段;「假」就是借、借助,假借。「不假方便」,就是不用借助别的方法了。前面的忆佛念佛这个方法,大家掌握了没有?它不假方便,不借助任何方法。我们不用借助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持名不用借助了,我们说阿弥陀佛,我去拜佛不用借助了,不用持名念出来,也不用想到一定要搬阿弥陀佛的像出来,也不是说一定要去礼拜,他不借助任何法门。换句话说,这个忆佛,就是一个很好的法门。它自己本身,你能够忆起来的时候,当下跟佛相应。

心里能不能理解?大家在心里面也回忆一下忆佛、念佛,忆一下看,是不是很轻松?以前,我们一直感觉打坐要几个小时,拜佛要拜多少拜,诵经要诵多少卷,好像才是修行。而现在这个法师告诉我们说,忆佛念佛呀什么都不用,只要你心里牵挂著,牵挂著这个阿弥陀佛。你要知道真正的牵挂,不是假的,不是说我现在牵挂一下,等下我又牵挂别的了——那你还是没有掌握这个法门。掌握了这个法门以后,你就是知道你这一生。所以他用这个「忆」,我用这个牵挂来比喻。如果我们是牵挂有过经验的人,他知道吃饭、走路,穿衣、做事情,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牵挂。

如果你牵挂得起来的还是世间的五欲六尘,你就还是没有真正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再简单地说,你还是没有发愿当下必定见佛,没有发愿现在见佛。如果你发愿现在见佛,你现在就把家里、把我们世间的这一切都放开,都不牵挂。不牵挂、放开,并不是你天天不回家,并不是回家了不干活。如果你回家不干活,说明你又假方便了。你不假方便,没有痕迹,修行的痕迹都没有。如果居士学到这个法门,我觉得在任何地方都是让别人很欢喜的,你的家里人看起来:「哎!这个人修行定力那么好,他居然没有任何相表现出来」,你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耽误。

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自得心开」是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的方法,虽然是「去佛不远」,那么还有距离,一开始用的时候,慢慢来,这个方法一直用下去,不借助别的方法,自然而然的你能够明心见性。禅宗的参话头和疑情生起来是很痛苦的,但是净土宗的高妙就是你能做到忆佛念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那就很轻松很自在,非常自在,一点点压力都没有。如果你感觉有一点压力了,你就没有牵挂阿弥陀佛,你是牵挂那个压力了,你是牵挂别的东西去了。所以,当你心里牵挂著佛的时候,你看,心里多安,很安的。这是一个念佛入门的方法。

「自得心开」,实际上就是证得了念佛三昧,得入正定。你现在如果能够会用忆佛念佛这个方法,一开始会用,那你当下就已经结下了定力,这个定力不同一般。因为一般的定力,我们说通过打坐训练出来的,就是我们对娑婆世界牵挂得太重、太厉害、太多了。而你把牵挂念头一转过来,牵挂成佛了,能够忆佛念佛,这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力量,生生世世我们就是会讲法,帮助众生说佛。你看,借助自己在这里轮回的力量,可以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的一个要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