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12
[摘要] 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作者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一变化,包括社会地位从以身份指标转变为以非身份指标区分,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关系的变化,以及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开始实施全新的改革开放政策。例如,在经济政策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增加市场调节成分并逐步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农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政治上,逐步健全了法治,调整了社会各群体的关系,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单位制改革,城市又出现了住房、医疗、养老、就业四大体制的变革。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会群体本身和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分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身份制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主要变化是从以“社会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向以“非身份指标”来区分社会地位的方向转化。改革前,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是非财产型的,即区分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不是财产、经济收入的多少,而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指标,包括政治身份的区别,户籍身份的区别,工人与干部身份的差异等等。改革以后,原有的身份制度或身份体系逐渐瓦解或衰落,出现了重大的变迁,特别是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农民开始突破户籍身份的限制。80年代后,我国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被允许进城开店设坊,兴办一些为城市居民所需的服务业。农民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农民企业家”,甚至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社会地位决不是户籍体制所能限制得住的。
2. 以单位级别和干部级别为基础的分层机制发生变迁。我国改革以前的单位级别和干部级别体系是单一经济成份的产物。改革使我国的经济成份多元化,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等经济成份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改革也使得人们的收入多样化,工资收入、股份、证券收入、房地产收入、单位外收入等等花样繁多。
3. “档案身份”已被突破。改革以前,绝大多数人几乎终生在一个单位就业,人们在单位之间的调动十分困难。难以调动的体制上的原因在于一套特殊的档案管理制度,或称作档案身份制度。
4. 取代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人们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文凭、学历、技术证书等作为社会分层、社会屏蔽和筛选的功能越来越突出。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文凭、学历就在社会地位的区分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5. 产权的“排他”作用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的财产集中在政府手中或公共占有的程度有所降低,民间占有财产的份额和数量增长均十分明显。
二、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
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区分。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候政治地位比经济地位重要,人们之间有较大的政治地位差异,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政治斗争激烈,甚至存在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地位的重要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地位的重要程度却大大上升。因此,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国从政治分层为主体的社会转变为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社会,换言之,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
通过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转型以后,到了90年代,经济分层的机制已经基本稳定了。几乎所有的经济政策都是更加促成经济分层的。比如,在所有制方面,鼓励多种所有制并存,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又如,在收入分配方面,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即个体经济收入、利息股息红利收入、资本收入都是合法的。
总之,改革以前和以后,中国大陆社会分层的机制和内容有本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以前,政治分层十分明显,人们的地位高低不是由经济因素决定,而是由政治因素决定。而在市场引入以后,政治因素作为地位差异的区分标准逐渐弱化,经济分层取代了政治分层。这应该是改革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