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墓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7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别名寒星和范奴冬女士,1891年5月29日诞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西横街,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宝珊先生虽为贫穷秀才,但曾是塾师,后来投身新式教育,创办翰墨林小学,启蒙了半农的识字教育。四岁时,父亲即教授他读书,六岁便入塾学习,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诗词才情。


12岁时,半农进入翰墨林小学,15岁考入常州中学,成绩优异。20岁时,他投身辛亥革命,加入革命军担任文牍工作。然而,对军队内部的混乱不满后,他返回江阴,转赴上海谋生,加入新剧团体开明社,担任文字编辑,并参与演出。在沪期间,他以卖文为生,在《时事新报》、《小说月报》等知名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包括侦探小说《匕首》、《女侦探》,滑稽小说《吃河豚》、《影》,以及社会小说如《催租叟》、《奴才》,还有翻译小说《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等,作品数量超过百万字。


1917年秋,经陈独秀推荐,刘半农成为北京大学法科预科教授,教授国文和文法。在“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的活动,担任临时会议的干事负责人。1920年,他受教育部派遣赴欧洲留学,学习实验语音学,后至法国巴黎大学进一步深造,并在学术界取得显著成就,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回到北大任教,致力于语音学研究,同时在多个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如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主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特约编纂员等。


刘半农的逝世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哀悼,蔡元培、鲁迅等文化名人都撰文悼念,鲁迅的《忆刘半农君》中既赞扬他在《新青年》时期的战斗精神,又对其后期的复古倾向有所批评,体现了鲁迅对朋友的真诚评价。刘半农的一生,无论是早期的革命活动,还是后来的学术贡献,都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北京大学教授。其墓地位于香山东北方向的玉皇顶上,玉皇顶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庙而得名。墓基是一个石砌方台,墓盖在方台之上;北端石砌基座上有一座方形大理石柱,南向立面镶嵌着刘先生的巨幅遗像。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