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才能大放异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奇葩说》第五季了,我是在第一季的第三期知道这个节目的,从此成为铁粉。

看了太多的主旋律,而我的思维和眼界也逐渐的禁锢于那些我已经知道和我所身处的环境让我知道的事情,稍微和主旋律不那么相符的行为和观点,便感觉,那是错的。

而《奇葩说》所让我迷恋的地方,是两个字,包容。

包容一些在社会上可能是处于边缘化的人,包容不同于主旋律的观点,也包容常人眼中所难以接受的着衣打扮。

这个节目的定位是一个辩论节目,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辩论,因为对于辩论的双方来说,一些情况下他一直维系的,是他的持方,而不是他的三观,而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是不会通过这一次的辩论而得到解决的。

比起辩论,我更喜欢说话与表达。

我很爱看《奇葩说》,而我觉得很遗憾的一件事情是,我身边的朋友没有喜欢看的人,这是一件很憋人的事情,因为看这个节目,会激起观看者的强大的表达欲,这个说话节目,会让观众在看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产生一些情感共鸣,自己的想法被辩手的语言而感染,然后,自己也想说些什么。

所以我想,那就写下来吧,我整理了前四季的辩题,但却只有几期是写了内容的,因为我感觉要在那一篇文章当中写下我的观点,很难。

觉得双方都说的有道理,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当然,已经听完了辩手的所言,我觉得我想表达的东西很苍白,文字和语言都没有办法表达出我所想,因为在那个问题上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三观。

我没有选择自己的持方,正如生活是要选择中立的观点的,在一些问题上,总要不断的自我说服。

这个节目带给我的是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角度,新的语言表达,新的职业,与我身边所接触的,完全不一样的人。传统观点当中一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奇葩说》都可以被认同,甚至大方的辩论,甚至还赢了。

就像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肖骁这样的人,他承认自己整容,整容自己娘,承认网友对他的蛇精评价,也可以在节目中光明正大的穿裙子。

肖骁是一个与我们这个社会所期待的男人所不一样的形象。

马东说,如果没有肖骁这种人,那么《奇葩说》便很难称作为奇葩说,反过来,如果没有《奇葩说》,肖骁这种人,便没有了归属。

一个人和一个地方,是互相成就的。

或许所有的聊天,都在期待着好好聊天,总有一些人,在聊天当中会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时间的流逝在不知不觉之间。

对方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点,我为什么会听得进他说的话,我为什么下次还想继续和他聊天?理由很难找,因为很多不会聊天的人,都想问这个问题。

聊天不仅是一件打发时间,交流感情的事情,聊天也是一个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多样化看世界,另辟观点的过程。

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同性恋可以大方的接受别人的祝福,整容也不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男孩子也可以穿裙子,爱买包也无可厚非。

其实,《奇葩说》的很多人,他们都活的很精彩,是属于自己的精彩,他们很少被这个社会的传统所束缚,也很少在乎别人对他们生活的看法,他们只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释放自己的天性,过自己所真正热爱的生活。

《奇葩说》不能没有奇葩,而《奇葩说》也给了一些奇葩相识取暖的机会,与周围太格格不入的人,容易孤独,即使他再怎么洒脱。

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是思想的碰撞与解放,思维的碰撞所引发的火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顺着这火花引发了新一轮的思考。

这个节目我第一个圈粉的人是黄执中,听他说话我就感觉,他什么都不用做,不需要肢体动作,也不需要太夸张的情绪起伏,他就那样不急不缓的娓娓道来,就像是三月的风,很柔很缓,然后钝然一击,直直的戳在心窝窝上,然后让你信服。

与煽动情绪不同,他说话的时候,场上总是很安静,笑声很少,配合的音乐也都很抒情,但却一点都不无聊,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是若有所思的样子,然后在他说出以上的时候,出现与刚刚的安静截然相反的热烈掌声。

第二个圈粉的,是熊浩,当他站在台上,不急不缓,可让对手毫无招架之力的时候,我就着迷了,当时就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一季的《奇葩说》让我感觉,多读书真的很重要,学识所带来的淡定与自信,是面对即使张牙舞爪也会有的处变不惊。”

是的,他是谈判专家,他的声音和他的表达能够让情绪慌乱的人镇定下来,却让情绪稳定的人听完之后,起一身鸡皮疙瘩。

然而在第三期当中,结果大出我的预料。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三个人组的队输了,六个人选四个人,落选的是耶鲁大学的庞颖和熊浩,熊浩得票率最低。

 在赛前的采访当中,很多人都说熊浩很厉害,熊浩很难赢,然而,作为结辩的他,一番话没有得到观众的响应,也没有改变比分的现状。

他依旧不急不躁,依旧竭力的把一个点将的很优雅,但这不是谈判桌,这是《奇葩说》,观众不是他的谈判对手,大多数的观众,都听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虽然我被熊浩圈粉,但现在总感觉,他并不适合《奇葩说》,这个舞台,不是属于他的。

如果划分社会阶层的话,那么熊浩自身的素质和学识,决定了他是属于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所懂得的一些东西,是大多数的人不懂的。

他依旧是以正常的辩论方式来说自己的论点,但在场的人,都听不懂,所以他得不到共鸣,也拉不来票,他所熟悉的辩论方式和话语,不符合这个节目的调性,所以他让一些辩手所害怕辩论能力,不如段子所炒热的场子。

比起《奇葩说》,他更适合谈判桌,和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奇葩说》的辩论风格,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熊浩属于阳春白雪,但大多数的人对此,只可敬仰,无法共鸣。

电影《立春》便是如此道理,芭蕾舞是属于舞台的,歌剧是属于剧院的,当胡老师和王彩玲在大街上实践自己艺术梦的时候,自然只能失望。他们所面对的观众,是只能看着秧歌哈哈大笑的人。

当资本主义发展成熟之后,关于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接受美学确定了观众或读者的中心地位,而艺术作品便也要相应的要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所负责。

在期待视野当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理所应当要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但是作品又不能过分的超前,不能让观众的期待视野处于绝对陌生的状态。

《奇葩说》是一个商业性远高于艺术性的节目,而马东比起主持人,更像是一个商人的姿态,这个节目是要迎合观众的,但却只有很少的观众可以属于精英阶层。

被称为奇葩的人,很少可以被归属到精英阶层。

以上是在看完熊浩辩论之后的一些想法,他的确优秀,只是这一次的表现,显的不是那么适合《奇葩说》的舞台,至于以后的节目,这我怎么说的准呢,毕竟厉害的人,一般走哪都厉害。

虽然《奇葩说》从第一季的9.1逐渐的到第五季的7.2分,但我还是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