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定义自己和别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最近几年,我好像有意识地选择与一些“表达很绝对”的词保持距离,比如成功、失败、完美……还有小时候,就一直乐此不疲地去区分的好人、坏人。

越长大,越明白,人是复杂的,生命是复杂的。

没有谁,可以轻易被定义。

前段时间,舞蹈家杨丽萍分享了一则生活视频,视频中,她一袭白衣,依旧优雅脱俗,在鲜花的陪伴下,吃着火锅。

视频下,有人留言:“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所谓活出自己都是蒙人的。”

这条留言获得上万点赞。

看到这条留言,我没有愤怒,反而有些心疼这个留言的人,以及一众把“生儿育女”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人们。

很难想象,在人人都主张要找到自我价值、要活出自我的时代,依然有人把生不生孩子、嫁不嫁人作为评判“人生成败与否”的唯一标准。

今天的文章,不想跟你讨论女性价值、女性选择。想跟你聊聊,我们如何因为“定义”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让自己过得不幸福。

· 01 ·

太轻易“定义”自己,会失去自由

这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

每个人看起来都拥有无数的选择,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是,时代赋予的自由常常因为头脑中的“定义”大打折扣。

那些背在身上的枷锁,让我们活成了自由时代的“不自由人”。

举个例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人都拥有选择“文科”、“理科”的自由。但是,因为父母、老师头脑中的“定义”:理科更有前途,更有发展前途。

很多人默默放弃了“文科”这个选项,哪怕深知自己对物理、化学始终开不了窍。

再比如,每个人都有一个30岁。

30岁,原本只是一个时间的标记,是29岁的延续。但是,因为一句“三十而立”,很多人都开始在30岁那一年寻求稳定。

好像一群人在玩一个抢椅子的游戏,之前每个人都在奔跑、观望,到了三十岁这一天,便自觉自愿地立马选一张椅子坐下,不管这张椅子是不是自己心仪的那把。

因为这些莫名地设定,我们原本自由的人生,开始变得不那么自由了。

20岁,应该读大学。

30岁,应该结婚生子。

40岁,应该事业有成。

如果生命早已被设计完成,那么,我们所谓的自由,便是虚妄的。因为一颗急着赶路的心,永远无所谓自由。

从这一点上来说,杨丽萍的生活是“成功”的,至少,她把生活的自由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而那个批评她,无儿无女就是人生失败的网友。我不知道,她生儿育女,究竟是为了自我的需求,还是某种社会的标准。

如果是前者,恭喜她;如果是后者,为她的不自由感觉遗憾。

我们常常讨论幸福,其实,幸福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标准,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定义生活、选择生活,不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别人的定义里,用别人的标准去生活。

当一个人太过轻易的“定义”自己,就会莫名地多了许多局限。

定义自己是个“成功”的人,就会在失败的时候更加难以忍受;

定义自己是个“坚强”的人,就会在忍不住流泪的时候对自己多了几分指责;

定义自己是个“靠谱”的人,就会在偶尔肆意的时候对自我多了几分怀疑。

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轻易定义自己,还自己自由。

· 02 ·

轻易“定义”他人,会容易愤怒

每个人的人格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些喜欢把自己装在框架里的人,为自己设下“定义”的人,通常也不会放过别人。

我们对他人的“定义”,不可避免的出自于自我认知。

喜欢“定义”自己的人,往往也忍不住要把别人拉进自己对人生的定义里。

比如,一心求稳定的父母,对于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子女总是更少容忍,想拼命把子女拉进体制内,满足自己对于“稳定”的定义。

我曾经试图分析过那些喜欢给别人的人生“下定义”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发现答案无非是两个:

第一,寻求安全感。

人作为群居动物,总是不可避免的追求与大多数人相同。因此,把越多人拉进自己的阵营里,就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比如,你花很贵的价钱买了一个电子美容仪,不确定自己的钱花的是否值得。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她推荐给更多的人,如果大家都买了,你就会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我们对这种“安全感”的追求乐此不疲,所以,当有些人的生活状态和选择与大多数全然不同时,会威胁到很多人的安全感。

第二,寻求优越感。

那个认为杨丽萍不结婚就是失败的网友显然是第二种。杨丽萍的生活,拥有的太多,美貌、事业、与天然融为一体的气质、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这种碾压式的生存状态总会激发一些人的不满。他们忍不住想要去找寻点什么,打败对方。

而在今天,依然是男性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世界里,不婚不育是杨丽萍最大的短板,也是最轻易被大众抓住来进行攻击的。

攻击的原因,是寻求优越感。每个人都需要抓住点什么,让自我感觉良好。只是,寻求优越感的方式该是平和的、理性的,而不是去攻击和寻求对方的短板。

不管是出于对“安全感”还是“优越感”的追求,结果都是一致的:一个人轻易地定义他人,最容易导致自我的愤怒。那种愤怒叫做“为什么你做的和我想的不一样”。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王源因为“抽烟事件”被顶上热搜,一众粉丝愤怒到要脱粉。虽然仅仅是吸烟,但是,这个行为与粉丝想象中王源乖巧的形象不符,所以,粉丝难以接受。

粉丝们难以把“抽烟的王源”和“乖巧的王源”结合起来,所以愤怒了。

但其实,这两者,不过是一个人的两面而已。

再举个例子,一个平日里看起来温和有加的人,突然某一天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情暴怒、甚至出口恶言伤人。如果你曾经给他的定义是“不会生气”,你可能会对他的“性情大变”表示不解,甚至因此导致愤怒。

但,“温柔的他”和“会生气的他”,同样也是一个人的不同面向而已。

不轻易给别人下定义,意味着你认识到一个人的丰富性,承认一个人可以是多变的、复杂的,这种认知本身会让你活得宽容, 一个宽容的人总是更少愤怒。

· 03 ·

不给自己和别人下定义,

会收获自由和宽容

小孩子的世界,一个棒棒糖都会让人感到快乐。

大人的世界,幸福变成了许多人追而不及的梦。

因为,我们为幸福设计了太多的条件。这些条件,通过种种莫名其妙地“定义”,绑在自己身上,也绑在别人身上。

绑在自己身上的“定义”,让自己活得不自由。

绑在别人身上的“定义”,让自己变得容易愤怒。

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的“定义”,其实都源于认知的狭隘。

曾经一个学园艺的朋友,跟我争论: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绿色的花。

我说:“不知道。”

他说:“一定没有。”

直到我去日本,看到绿色的樱花拍照给他,这场争论才算真正结束。看过了世界的多样性,了解了人性格的复杂性,我们对于下定义这件事,会愈发谨慎。愈发愿意回到孩童的状态,让自己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世界。

不轻易定义自己和他人,是对生命的尊重。

而这种尊重本身,会让人活得更加自由和宽容。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