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电大2011年自然科学基础形成性作业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03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1

第一章 自然的探索

一、填空题:

1、造纸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2、细胞学说 达尔文进化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扩大观察范围 提高观察的精确度 使感觉形式发生转换

4、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D

三、简答题:

1、答: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

(1)、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

物理学领域中,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体系;化学领域中逐步认识物质内部的结构,建立起分子工程学等;生物学领域中提示了DNA的结构,遗传工程在新的技术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科学走向综合

人们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10万倍以上,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便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学结合得更加密切,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重大科技成果,都将是综合研究的结果。

(3)、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进入20世纪后,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人类历史发展和国家兴衰起着决定作用。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寿命延长,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答:实验与观察一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单纯的观察只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局限性;不利于认清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内部规律。实验可以人为地变革和控制自然对象,再现最本质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因素的干扰,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揭露自然现象的本质。实验还具有可重复性,使实验现象再现,接受公众的检验,得到人们的认可。

3、答:直接实验是实验手段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模拟实验是实验手段通过与原型相似的模型间接作用于所研究的现象或对象的实验。实验的真正对象是原型,模型是实验者用以认识原型的工具。

4、答:STS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TS科学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填空:

1、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大陆架 大陆坡 大洋盆地

3、新陈代谢

4、氨基酸

5、核柑酸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6、分裂间期 分裂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二、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D

三、简答题:

1、答: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卫星及慧星、流星和星际物质环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大体上是个球体,其半径有10万天文单位,其质量的99.9%集中在太阳上,光和热也来源于太阳。

2、答: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平均厚度35千米,大陆地区厚,海洋地区薄,质量占全球0.4%,密度小;地幔的成分中,上地幔除硅和氧外,铁和镁增加,下地幔铁和镍增加,地幔质量占全球68%,密度向内逐渐增大;地核中外核为铁、硅镍等物质构成,内核由铁和镍构成,质量占全球31.5%,密度极高。

3、答:地球表层的特征是气、液、固态三态并存,外力、内力叠加,无机物、有机物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其重要意义在于地球表层是与人类最有直接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4、答: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海洋大、陆地小。陆地分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东半球大于西半球。

5、答:分别取少量样品,放入三个洁净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用AgNO3溶液滴入三个试管中,没有白色沉淀的是食糖;在有白色沉淀的两试管中,滴入HCI溶液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不溶解的为食盐。

6、答:在胶体分散系中加入一种电解质,它电离出和胶体颗粒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胶体颗粒的电荷,这样就可以减弱胶体颗粒间相互斥力,促使小颗粒合成较大的颗粒而沉淀析出。这种过程称为胶体的凝聚。用明矾净水,就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会产生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粒,而水体中的杂质是带负电荷的,二者电性相反,相互吸附凝聚而下沉,从而净水。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2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D

二、填空题:

1、H Ar Na Ne

2、H2 + S= H2S 零 -2 降低 还原

3、红 强碱 碱

三、简答题:

1、答:(1)、氯气和硫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时,后者较前者困难;生成的氢化物前者较后稳定。

(2)、两者分别跟金属反应时(以铁为例),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氯化物中铁为+3价,而生成的硫化物中铁为+2价。

(3)、硫的含氧酸中亚硫酸有还原性,氯的含氧酸均有氧化性。

2、答:第三周期,第七主族,(+17)2 8 7 ,属非金属元素。

3、(1)、 2CH4 + C2 →2CH3Cl + 2HCl 为取代反应

(2)、 CH≡CH + HCl → C2H3Cl 为加成反应

(3)、 C2H5Cl + NaOH → C2H4 + NaCl + H2O 为消去反应

4、答:绿化和造林增加绿色植物。一方面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燃烧和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消耗,补充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有利于保持大气组成不变;另一方面树林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和降低噪音,还可以杀菌、蓄水和改良土质。

第三章 自然界的运动性

一、填空题:

1、质量 增大

2、大于

3、具有严格的轨道、周期和速度

4、8∶00

二选择题:

1、D 2、C 3、D 4、B

三、简答题:

1、答: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合外力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但速度仍然增大;当合外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合外力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也减小。

2、答:地转偏向力指地球上运动着的物体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方向偏离的力,对于水平运动尤为明显。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而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在北半球它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右方,使物体向原来运动方向之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所在纬度有关。

3、答:地球五带以纬度划分,其界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热带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大,光照强烈,昼夜长短变化不大。南、北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分别与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带,太阳终年不会直射,昼夜长短变化大。南、北寒带是南、北极圈分别到南、北极之间的地带,太阳高度很小,光照强度低,夏季和冬季分别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四、计算题:

1、解:根据重力势能定理,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势能的增加:

W = mgh = 20Kg × 9.8 × 10 = 1960 J

答:需要做1960 J的功;若从静止开始以同样的力加速提升10m,也需要做1960 J的功。

2、解:根据动量定理飞机与飞鸟相撞的相互作用力:

F = ΔP/ t = 0.5kg × 300 m/s ÷ (0.2 m/300 m/s) = 225000 N

答:飞鸟对飞机的冲击力为225000牛顿。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

第四章 生命与自然

一、填空题:

1、自养 异养

2、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太阳能 有机物

3、糖类 脂类 蛋白质 矿物质 维生素 水

4、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5、唾液腺 肝脏 胰腺

6、变异 遗传 选择 变异和遗传 繁殖过剩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7、维生素 无机盐

二、选择题:

1、A 2、D 3、A 4、A 5、C

三、简答题:

(1)、基因的分离

(2)、3∶1 3∶1 3∶1 3∶1

(3)、 TT Tt t t

第五章 资源、能源及其利用

一、填空题:

1、伴生性

2、石油气 煤油 轻柴油

3、磁效应 制动器 自动

4、动量守恒 机械能转化和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

5、硫 硫化 网状

6、加紧研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矿物燃料

二、选择题:

1、D 2、A 3、A 4、C

三、简答题:

1、答: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类型多样,可利用土地相对数量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数量少,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在时间上分配不均。我国的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部分矿种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2、(1)、 4NH3 + 5O2 = 4NO + 6H2O + 热量

(2)、 CH4 + 2O2 = CO2 + 2H2O

(3)、 Fe2O3 + 3CO = 2Fe + 3CO2

(4)、 阳极: 2Cl¯ —2e = Cl↑

阴极: 2H+ + 2e = H2↑

3、答:优点:

(1)、是再生热源。

(2)、能量很大。太阳以光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到达地球陆地表面的约为17万亿千瓦,相当于全世界目前一年总能耗的3.5万倍以上。

(3)、没有污染。太阳辐射能不会产生污染物。

缺点:

(1)、受昼夜和天气影响。

(2)、目前利用太阳能成本高。设备装置等投资较高,而利用率又受到限制。必须加紧研究,降低成本,才能大规模地正常使用。

4、答:金属腐蚀原因:

一是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二是由于发生原电池反应而引起的腐蚀(电化学腐蚀)。

防护方法:A、改变金属结构; B、覆盖保护层; C、电化学保护

四、计算题:

1、解:设水流的功率为P,发电的功率为P电,则

P电 =P × 25% = mgh/ t × 25% = (10000×9.8×40÷1)×25% = 980000W

答:水流的发电功率为980000W。

2、解:(1)用400V的低压送电,导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为P1,则

I = P/U = 100×1000÷400 = 250 A

P1 = I×I×R = 250×250×1 = 62500 W

(1)用10000V的高压送电,导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为P2,则

I = P/U = 100×1000÷10000 = 10 A

P2 = I×I×R = 10×10×1 = 100 W

答:用400V的低压送电,导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为62500 W,用10000V的高压送电,导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为100 W。

3、解:电功率 P = U×U/R = 220×220÷160 =303 W

每分钟产生的热量 Q = P t =303×60秒 = 18180 J

答:电功率为303 W,每分钟产生18180 焦尔的热量。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4

第六章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一、填空:

1、光密媒质 光疏媒质 大于

2、温度 固体 液体 气体

3、2万赫 20赫

4、无线电波 γ射线

5、文字 电报 电话 图像数据

6、自动 输出

二、选择题:

1、D 2、B 3、A 4、C

三、简答题:

1、答:放大镜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能得到缩小倒立的实像;幻灯机能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

2、答:这种说法,后半句错了。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面时,因其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都相等,形成向某一方向的镜面反射。而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每条反射光线仍符合反射定律,只因此时的光线的入射角都不一样了,所以反射角也不一样,反射光线呈现毫无规律的杂乱指向,这就是漫反射的成因。

3、答:冬天室外的金属和木头温度基本上是相同的,温度较高的手跟温度较低的金属、木头接触后发生热传递,使手的温度降低,感觉到冷。由于金属的传热比木头快,人手传给金属的热很快又传到其他部位,继续维持低温,而木头传热慢,人手传给它的热不易传走,接触处温度升高,因此人手感觉就与金属不一样了,金属部位要更凉一些。

四、计算题:

1、解: S = V t = 340 m/s × 5.5 s = 1870 米

答: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为1875米。

2、解:n = sinɑ/sinγ= sin30º/sin18º = 0.5÷0.31 = 1.6

则 u = c / n = 3.0 × 108m/s ÷ 1.6 = 1.9 × 108m/s

答:折射率为1.6,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为1.9 × 108m/s。

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联系。

2、温室效应-----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使大气中增加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并对地面保温,这就是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陆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2、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 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 土壤的盐碱化 森林的砍伐

三、选择题:

1、C 2、D 3、B 4、C

四、简答题:

1、答: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答: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人口翻番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3、答: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表现在:它突出强调的是发展,但又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