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次“失败”的流水侵蚀实验中得到的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11月8号我校有视导活动,在这次活动的听课环节,组里定的是我讲《河流地貌》。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于“流水作用”中的“流水侵蚀”、“流水堆积”没有知识基础,而课标重点是地貌景观特征的识别、描述,对于其成因未做要求(成因及外力作用属于高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因此,我决定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流水地貌中非常重要的“河谷”地貌的形成,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河谷长度、宽度、深度的变化,来感受流水侵蚀的方向。

        我把儿子的玩具收纳盒作为土层容器。第一次试听课,土层是从幸福河岸边的土堆上挖的。实验比较成功。

           有同事建议,是不是可以用沙子代替,这样可以多次利用。于是我在小区游乐场沙坑里,用沙子在家做了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沙子层没有被水冲出明显的凹槽——这是第一次“失败”的实验。

      什么原因呢?后来我把这个失败的实验拿到课刚刚讲完这堂课的班里,让学生对比“成功的实验”进行思考。学生有的说是沙子太重,有的说沙子之间空隙大,水下渗多,“地表径流”少。于是我趁机引导:真正的流水作用对象可能是各种坚硬的岩石,比今天做实验的沙子、土层要坚硬的多,重的多。我们把土层换成沙子尚且不明显,这说明真正的流水侵蚀 非一日之功 ——河谷的形成是千百年来的作用结果 。

      第二次失败的实验,是在视导前两天,下了场大雪,到幸福河边挖土的计划被迫打消。怎么办呢?外面的土冻了,沙子又不成功。这时候,老妈想了个办法,她说之前家里养花空出来的一盆土也许可以用。

       这些养花的土看着又干又白,但是倒了水立马变黑,而且粘性很重。因为颜色黑,因此虽然冲出了凹槽,但是稍微远一点就看不清楚,影响教室后面的学生观察。

                     斟酌再三,我决定启用之前录好的实验过程录像,来代替现场做实验——只能接受这一遗憾。

                     后来反思,对我启示最大的却不是整堂课的过程,而是之前备课过程中的两次“失败”的实验。

                      知识上的启示:实验虽然能模仿流水作用过程,却难以模仿这一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教学上的启示:地理实验绝非看上去这么简单,只有不断的试验,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