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该怎么教育?

我们人类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

第1个回答  2020-07-14
如果你经常打孩子,孩子并没有改观,说明你们父子或者母子矛盾对立已经形成了,孩子并不会因为你打他,就改变自己的做派。这时候考虑的是如何修复你们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重新建立信任,而不是火上浇油,继续制造对立。所有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如果他不服从,你还如何实施管理?而服从必须是情愿。所以让他情愿听你们指挥才是正确方式,这时候你们要考虑跟他说话的方式,如果你面对的是同事,而不是儿子,你和他说话还会咄咄逼人么?肯定不会的。那么你就假设你面对的不是儿子,而是同事,所有需要跟他沟通的问题都按照单位社交的方式去进行,你看看会不会有效果。一个人跟你关系好,首先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如果你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他会和你贴心么?在尊重的基础上,你再试试奖惩制度,就如同单位有奖惩制度一样,你在家庭同样可以试试奖惩,单位奖惩是什么手段?扣工资奖金,和发工资奖金。你也可以在家里对孩子实施零花钱奖励和扣除制度。先设立一些比较容易达成的制度,比如每天帮着妈妈做些家务可以得到五块十块零花钱,月底或者两周支付一次。等孩子小有积蓄的时候,再制定扣除标准,做错了事扣除多少,我相信钱到了他手里肯定想方设法的要保住,到时候你的话他就会听了。
第2个回答  2020-06-30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从小顽皮的孩子长大有出息,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注意,顽皮不同于叛逆,顽皮的孩子具有探索和冒险精神,而这两种精神是想作为未来成功人士,或者说做出成就必需的两种品质。很多人在长大之后为了锻炼自己,跑去做街头推销——大方,不怯场;当众演讲——不惧怕成为焦点;悬梁刺股——专心集中注意做事。其实,这些品质在孩子小的时候全部都需要用到。孩子王领导一群皮孩子——令人信服的能力、领导力;顽皮,孩子气——坚持自我认知;屡教不改,做一些我们看起来幼稚可笑的事情——坚持与专注;不怕挨打——坚强....好吧,坚强这条是我硬扯的,但是不可否认是,孩子时期,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言传身教。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当孩子爱拆东西,又装不起来的时候,买新的,和责骂教导不要拆,都是没有作用的,前者孩子得到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反馈更加肆无忌惮而又毫无意义,后者孩子从此对这类拆卸敬而远之。正确的做法是,创造一个环境陪她研究组装和拆卸。孩子晚吃或者少吃一顿饭,并不会从此长不高,身体不好,但是一次失败而又无趣的体验,会让孩子从此失去兴趣,就算遗忘了,也是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一定的排斥。没有人能在充分接触之前预测另一个人的天赋潜力,所以,需要引导,发掘,这才是教育。孩子爱上房,怎么打都不改,那就向锻炼身体,跑酷,街舞上引导啊。健身教练,舞蹈老师、再大点电影演员,都是工作,而且可能是孩子真心喜欢的工作。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事业和追求,不比把孩子硬生生往朝九晚五公务猿的道路上逼来的快乐么?
第3个回答  2020-07-14

我们人类流传下来的一句话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孩子还是得以教育为主,因为孩子生出来都是很纯洁的,他的成长与自身的行为都与家长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的时候,孩子都是因为家长的行为才会做出一些举动。所以家长首先就要做好自己。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据笔者在北京市进行的调查,有12%ndash;18%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相信打一顿管用的,农村高于城市,父亲高于母亲。甚至有时打孩子和偶尔打孩子的,比率更高。某学校调查,学生中挨过打的占80%。某小学三年级一个教学班调查,全班43人,只有一个学生没有挨过打。  尽管有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如果lsquo;会打(指时机、轻重适当),也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往往举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打学生的例子作证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它会助长那些打孩子的家长继续滥施惩罚,使打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本来不打孩子的家长也可能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想试一试打的作用,走入误区。  为什么打孩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社会流传的错误观点的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旧时代在各种作坊学徒,在戏班子学戏,都是以打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这种作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其二,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继承了打的传统。尽管这些家长小时候挨打也心里怨恨、反抗,但自己毕竟已成人,胡里胡涂地把打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长教育无能,孩子有了问题,说骂、训斥都不管用,只好动手、动脚、动皮带、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往往走这条路。  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打的危害:  第一,经常打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长,见孩子有问题,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决办法,打完了事。有的时候,孩子的行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后,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后做事不想对还是错了。某城市曾对408名少年犯进行调查,发现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当初,家长不会想到,打会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经常打孩子,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孩子挨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有一个高中学生第一次给父亲写信时,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曾把您当作一位朋友,一位伙伴,一位慈父。可这在我的成长中却是如梦一般。您那阴云般的怒脸和厉声的怒喝,使我几次产生轻生之念。我暗恨自己,您为什么是我的父亲,而我又偏是您的儿子呢?我早为自己设想过,要永远离开这个家hellip;hellip;您那封建式的教子方法,那侮辱我人格的言语,真使我心寒,使我失望。我真希望没有您这样的父亲才好。这位同学的信,说出了经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声,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长的深思。  第三,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家长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严惩损害,推动自信,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由于遭受父母打骂,出走者有之,自杀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难以言状的。  第四,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善良、上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经常打孩子,肯定会使孩子走向这种希望的反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家长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强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委琐、胆小怕事的性格;至于那些富于灵性的孩子,会开动脑筋,用欺骗、撒谎的手段,来应付父母的粗暴,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以上几点分析,希望经常打孩子的家长深思,切切不可在粗暴施教的路上走得太远。让我们认真听听邓颖超同志的劝告: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也学着对待别人。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不正常的性格。  棒棍之下,难出孝子。您说呢?

第4个回答  2020-06-30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当时那个年代采用的一些方式,更比如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中国历史上一些用来教育教导孩子的一些话,可是,现在的社会是会变的,竟然别人说时代在变迁,那么就意味着教学方法也在变迁!现在一些教育专家说:孩子做得不对,应该教导!不能打!要让他懂道理!可是,有几个家长会真得这样做!有时候孩子被打的受不了的时候,当然也会问家长!你为什么要打我?家长说 我这是对你好,关心你!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如果打孩子,不仅不是对孩子好!反而是害了孩子!所以说以前的一些教育,在现在看来,更本不适合用在现代的孩子上!而且现在一些重男轻女的家长,也是虐待完孩子,用这句话来做他们自私自利的挡箭牌!孩子需要引导!不对的时候可以打!我觉得这句话真是笑话!打人还出孝子!韩非子的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第5个回答  2020-06-30
每个孩子都上帝赐予父母的天使,因为孩子清澈的眼睛里传达出人类最初的真善美,是那么的天真无邪。而孩子欢乐爽朗的笑声里回荡着人类纯粹的无欲无求的喜悦之情。当孩子摆出一张安稳甜蜜熟睡的小脸时有时那么自然和美好。但是,画风突变,一旦孩子睡醒了,仿佛齐天大圣又来大闹天宫似的,一片狼藉。
当孩子们很安静的时候,只有三种情况不是在看手机就是在睡觉,而还有一种会让妈妈们感到不安,因为孩子在满屋子的捣乱。
同事张姐跟我讲:我在洗碗时,而老公睡着了,两周多的小壮壮自己端着一盘炒面在地板上用手抓着吃,还把碗扣到头上当帽子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