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体解剖学是何时传入我国的?教科书是怎样出版的?

第一部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是由谁出版的?以后是怎样再版的?

第1个回答  2007-03-04
已经出版的《简明广东史》称:“西医传入中国以种牛痘为最早。”并说明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尔逊传种牛痘于广州。这种说法亦见于不少著作,其实并不准确。《羊城晚报》晚会版《西药何时入中国》一文提及西医药传入中国时间在清初康熙年间,要早于这一说法。然而,西医西药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可以上溯。

历史上,广东确实是西医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传入的时间在明后期,传入的地点在当时尚属广东的澳门。而且,在清初康熙年间,广东就出现了最早的以西法西药治病的中国医师。这一时期被称为“第一次西洋医学传入时期”。至于种牛痘传入中国是此后的事,是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开始,被称为“第二次西洋医学传入时期”。

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第一次传入的时期是明代后期,正当16世纪欧洲科学和文化开始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西方由于生产力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出现了革新的高潮。在医学领域,由于人体解剖学的开创,意味着西方近代医学的开端。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入华传教而传播西医,就是从人体构造、解剖学开始的。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所撰的《西国记法》,主要讲记忆方法,但该书《原本篇》涉及人体构造,介绍脑的位置及功能,被认为是西方神经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传教士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是西方解剖生理学传入中国之始。熊三拔的《药露说》开西药制作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最早在华开办医院的西洋传教士是葡萄牙人卡内罗(1543年-1583年),他于明隆庆二年(1567年)来华任天主教主教,曾在澳门开设三处医院。一处是仁慈堂,又称“支粮庙”,仿罗马仁慈会开设,救助贫弱老残,兼收弃婴孤儿;另一处是拉法医院,澳门人称“白马行”医院,又称“医人庙”,专为基督教徒看病;还有一处“发疯院”,又称辣匝禄麻风院,又名望德堂。传教士以此引诱澳门华人信仰天主教。当时葡人租居澳门,澳门在行政上归属广东行政官员所管辖,因此,可以说西医最早传入了广东。

西方传教士于清初继续来华,利用医药进行传教活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月,康熙皇帝患疟疾,久治不愈,由于传教士献上金鸡纳及其他西药治愈了他的病,从此传教士益得康熙皇帝信任,传教士医师的医疗活动得以扩大,西医药的影响也得以进一步扩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康熙宫中出现了一位广东籍的西医师高竹。

高竹是新会沙堆那伏村人。字嘉淇,号广瞻。其父高日琮,敕赐文林郎。文林郎是七品散官官衔,并非实职,从高竹的经历看,其父之官衔当因为高竹任职宫中所得,高竹的家庭出身应是穷苦人。据那伏村高氏族谱《高氏宗祖贵显徙居捷录》所载,高竹4岁即遇迁海移界,随父母流徙会城、古劳、石头等处谋生。10岁时,其父被匪贼掳杀,他奔逃出国,到了暹罗(今泰国),与葡萄牙人同住,习西洋学问,后习医理,历时16年。时有葡萄牙传教士伊氏、叶氏、余氏来华,途经泰国,高竹遂随同归国,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7月回到广州,时年26岁。回乡数月后,复出省城会见伊氏、叶氏,同游于江浙、湖广、广西,始回邑居住。曾在会城设医馆,以西医为人治病。高竹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在广东开设西医馆的中国人。

高竹医术高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八月,钦差大臣安多(传教士)闻高竹通晓西洋医理,偕其入京荐见康熙皇帝,赐为“钦天监天文学候选博士”,安排居住在顺天门,每天入宫为帝后看病,授养心殿御医。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月请假回乡省亲,途经广州,获官员赏赐。回乡后,在会城濠桥街上街建屋居住,并在金紫街创设地利削教会,是西洋天主教传入新会之始。高竹后辞呈获准居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御赐“天台硕彦”四字,诰钦天监博士,留任养心殿御医。高竹在会城所创建的天主教堂,雍正年间奉诏毁除,改为古冈义学,后又改为邑城公立学堂。

高竹在新会当地被称为“高老番”。粤俗以外国为“番”,当地人以为高竹久处外洋,又习西医,故称此名。他的事迹鲜为人知。著名史学家新会人陈垣清末在广州创办并主编《光华医事卫生杂志》时,研究医史,对高竹的生平有所探究。陈垣在乡间闻说,高竹为康熙的太后治疗乳疮,赐之“金特”(据陈垣所考,其实是十字架之讹传),令其以之圈官荒之地以为食邑,高氏性高洁,不忍以金特圈民地,而将其置于高岗。长期以来,乡人以其地属高氏,不敢上岗砍柴。据乡人称高竹坟上立有十字架,高氏祠堂供有宝石,相传即当年用以治愈太后乳癌的药物,高氏子孙视为宝物。陈垣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硫酸铜矿物而已。由于说是为太后治疗乳疮,语属不雅,所以对他的事迹文献上缺少记载。应陈垣所请,乡人还将高竹的遗像寄给他看,由像上说明得知高竹的字为嘉淇及任养心殿御医。陈垣认为,高氏“为吾国人习西洋医术者之祖也”,并撰写《高嘉淇传》刊载在《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二期上,使这位最早的中国西医师的名字及生平事迹得以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