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写一个作文叫:生活即老师”但不知怎么写各位帮帮忙想一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13
太多了

作文,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语文素养及语文综合能力的,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头戏”。然而,事实上,学生们认为语文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作文,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无话可说,无从下手,老师们也束手无策。这现状促使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尽快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作文教学。

鉴于此,9月26日下午2时许,我们玄武区四至六年级的全体语文老师齐集海英小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研讨大会。

“你知道妈妈生下的你几斤几两?让妈妈给你绑上同样重量的米,上两层楼,再下两层楼。谈谈你的感受!现在你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母爱了吗?”这就是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给老师们做的“‘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的专题讲座中的一段实录。李教授一改普通讲座“我讲你听”的一言堂风格,采取了边进行课堂实践边讲评总结的方法。李教授以一个最普通的习作题材《比手劲》入手,一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倾听自己心中的想法,教与学生写作的方法;紧接着,一个个富含哲理的佛谒故事,“做一小时‘准’妈妈”,“两分钟有多久”等一个个鲜活的作文题激荡着学生的思绪,引发着他们表达的欲望,孩子们灵感的火花在闪烁、在碰撞……与此同时,李教授还在以此课堂实例启发着老师们在作文课上如何帮助学生摄取生活素材,激动学生的写作情绪。与会的老师们时而颔首表示赞同,时而蹙眉凝神思考,一边观摩教学,一边倾听理念,与自己平时课堂相对照,记录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与收获。

老师们还在细细品味着李教授“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无锡市的特级教师张赛琴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活泼的作文指导课。“一、二、三——”“包剪锤”“今天是‘麦当劳’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多么鲜活吸引人的儿童化语言啊,张老师让孩子们给自己“取个新名字”,并写写为什么要取这个新名字,孩子们兴奋地拿起笔,“刷刷”在纸上写了起来,“快乐天使”、“可口可乐”、“喜得美”……一个个生动而又充满童趣的名字应运而生,而大部分的孩子也在四分钟内写下了百余字,大大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最后,张老师请孩子们给这节课起个名字,孩子们在极度兴奋的情况下上台板眼着,几分钟的时间便写满了一黑板,其中还有不少匠心独运的好题目。一堂看似无甚可讲,无从下手指导的作文课经过张老师的巧妙构思设计成了一堂活跃的作文实践课,令所有与会老师眼前一亮。

观摩了李教授和张老师的课堂实践,倾听了他们“前”作文教学的理念,与会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在学生作文起步时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学生习作,不仅生动鲜活,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选材、学会描写,而且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使作文成为一种乐趣,真正使孩子们爱上写作!

提起写作文,学生们马上会苦思冥想,愁眉苦脸,不知从何下笔。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因为学生认知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观察不细致,思维水平不高。要这样的孩子独立的观察、认识、表现多维的复杂的生活,显然难度太大。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的方法很多。我觉得可以从“再现生活”、“实践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实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做到有话可说,不再害怕。
一、 再现生活
“再现生活”首先要求教师尽量参与学生的生活,发现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物。
其次,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活中的片断进行思考,筛选重组,把握本质,并把有意义的生像片断及时录制下来,在课堂上重现。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上展示的这些声像媒体,往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再现生活。但是学生才是他们生活实践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引导学生写老师的生活了。为此,应该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再现生活”,让学生自己从他们的角度来捕捉生活中的镜头。

二、 实践生活
“实践生活”与“再现生活”相比,更多的是实际生活的成分,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引导学生写下其中的喜怒哀乐。这种在老师调控下的真实生活,教师即能点拨、启发学生,学生又能自主实践、体验。只要老师精心设计,一定能达到理想效果。
美好的生活学生自己创造,精彩的写作素材也是学生自己创造,过有意思的生活,才能写出有意思的文章。学生作文不同于成年人的文学创作。成年人的文学创作讲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作文是他们真实生活、真实想象的写照;成年人的文学创作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学生作文的目的旨在提高他们的观察、认知、想象、思维水平,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要求十多岁的孩子写出的作文“思想健康、立意高远、结构合理、布局巧妙”等等。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孩子大胆实践,积极体验,自主创造,自由表现。那样,写作将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成为学生的“必需”,而不再是“必须”。
第2个回答  2011-01-14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最近我接到这样一个咨询:一个12岁的小女生,很爱学习,考试经常满分。有一次,妈妈指着糯米饭问她这是什么做的,她说是米。再问米从哪里来的,她说是妈妈从超市买的。又问超市的米从哪里来,他说可能是批发来的。几个回合后,她很不耐烦地嚷道,我就见过超市的米,我哪知道它们怎么来的。妈妈在震惊中慢慢合上嘴巴。没想到,一个闲着无聊的问题,却得到了耐人寻味的答案。真不知道,如果我问糯米饭是什么时,他会不会告诉我“是煮得很糯的米饭”。
只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而缺乏体验,让孩子们丢失了生活这个能提供最鲜活和最实用知识的自然源泉。于是,我们一边为他们读书聪明、多才多艺而高兴,一边却在担忧,如此贫乏的生活知识是否能支持他们去“单飞”了?
然而,一旦脱离熟悉的环境和擅长的领域,面对真实的生活与社会,他们就容易手足无措。想想这几年充斥报端、网络的“女研究生被拐卖”、“大学生不知番茄长树上还是长地里”之类的报道,虽然都是个例,却也触目惊心。如果我们要追溯责任,恐怕得一口气追溯到中学、小学乃至幼儿教育。
回想成长过程,我发现,很多有用的知识就来自生活。例如亲手划过火柴,就知道火很危险,不小心就会弄疼自己和别人;自己洗刷过体操鞋,就知道盖层白纸再晒太阳能减少黄迹……所以,当我第一次出远门读大学时,父母并不是很担心,因为他们相信我自己能靠观察和体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我的同学们情况多是类似,所以那时候的大学并不用担心送学家长潮,更不会有什么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子陪读的事儿发生。
为什么今天的中小学生很多不再以发现生活中的知识为乐?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时间和环境不允许。大多数学生要对付并不轻松的课业,这得占据不少时间。周末、课余,还要自愿或非自愿地参加各类辅导班、特长班。在获得学习进步、多才多艺的同时,孩子们却变成了生活的“瞎子”和“聋子”。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步步拉大孩子们与社群、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而经济条件的提高和独生子女化,则使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也变得普遍。这都让中小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和实践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3个回答  2011-01-14
有这么一个故事冬天来了,雪花如鹅毛般飘飞。晚上,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想到很冷。前天,市里下令:岂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告白单、传扬单等等,统统都要清除清洁。由于这个缘由,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墟落。我看着满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无意间,我发觉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传扬单之类的纸,一位大哥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我想,她的手确定是冰冷的,但她不怕冷,她的内心有火。她很认真,接续清除了好几张纸。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地面,彷佛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墙面濒临了些。接着,我又瞥见她悄悄地摇了颔首。怎样了,发生了什么事?我独特。只见她潜心看了一下子,便匆匆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为什么不断根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一串串的疑难在我脑中浮起。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地面;悄悄地摇了颔首;潜心地看一下子,匆匆地离开。我更加迷惑了,下定定夺去看看。过了马路,脱离那堵墙后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因缘由。那下面写着:赵洁,女,14岁……疑窦冰释,我究竟明白了所有。雪花还如鹅毛般飘飞,但我不再感想冷了……渴望生病的女孩如果我告诉你有人是那么渴望生病,而且是大张旗鼓地生一场大病,你是否会相信呢?这是我从一位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也许那是杜撰的,也许太夸张了,可我相信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为此而冲动。一个女孩生活在一个残破的家庭中。父母老年末年离异,她跟了父亲。父亲续弦,她便随着父亲和继母开始了新的生活。继母并不是那种刻薄的女人,也没有恶待她,只是冷漠--一种彻完备底的冷漠。用女孩的话来说:我倒真希望她能骂骂我,哪怕凶一点也可以。继母带来的年幼的儿子做作承受母亲加倍的庇护,而且获得了父亲全部的爱心和欢声笑语。从此,女孩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而收敛的特点又使她的交友范畴日益缩小,莫名的自卑和抑郁胶葛着她。一个孤单的女孩就这样在冷漠的状况中挣扎着。这所有彷佛像浓重的雾将她裹住,任她如何逃遁也无奈摆脱。不测的一次生病,却让她渴望了好久的温和又回到了她身边。那次她病了,父亲为此感到心疼,请了假在家陪伴她;继母也一改往日的冷漠,特地为她买药、做菜;顽皮的弟弟也变得乖巧了很多。女孩在这样的一次病中,体会到了她整天渴望的关切,她成了核心,核心和主轴。其时,她学会了这样一种伎俩:不断给本人增多生病的机遇。重大的和不重大的,只要不是致命的病,她都宁愿!这是一个女孩的渴求!一个孤单无援的女孩,只能采纳这种自虐的方式来实现本人的抱负--渴望被爱。一个哀求整天与病榻相依的人,在她的心底却荡漾着一种清亮的情思。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女孩将这所有推向了极致。有一次,她本想折断本人的腿,可以在床上躺几个月享受几个月被爱的温和;可这一次,她没有放肆好危害的尺度,永远地获得了本人的左腿。她的一辈子与轮椅相伴了。她坐在轮椅上,也许这一次她将被人时刻关切,再也没有冷漠来袭击她了。她是不是在想:只要为了被爱,收入世命也在所不吝,一条腿又算什么呢?她是不是会平静地坐在轮椅上,脸上还挂着微笑呢?参考材料:
第4个回答  2011-01-14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老师,而老师又有几个类别:大自然、生活等。而我们有一个老师与我们息息相关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的这位老师。
例如在生活中生活教给我们一些好处:胡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C,人们生活离不开绿色。但是生活中告诉我们牛奶含有三聚氰胺。
在我们生活中,生活当我们的老师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我们一月吃两次猪肝。因为生活告诉我们猪肝养眼,有助于健康;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吃一些猪血,因为猪血有助于我们的生活,清洁我们的肺。
第5个回答  2011-01-19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

和我住同一幢楼有一位靠拉板车讨生活的老汉,他是拆迁户,原来的旧房子在城北,被拆掉了,他就到城南新开发的这片小区安置一个新家,二室一厅,房子很小,用原来的拆迁费购置的。即使是这个小房子,要是他现在买的话,也未必能买得起。

我经常在上下班时看到他把那辆有点破旧的板车停在道路的边上,然后静静地坐在板车边,等待有人来找他拉货。小城到处都是拆迁的喧嚣声,这给拉板车的老汉带来许多业务,否则我真怀疑现在还有谁会用板车拉货。偶尔我会看到他闭目坐在板车边打瞌睡,没有生意做时就那样歇着,暖暖的阳光照在他的头上、身上,我能感到他的平静与满足。

我不知老汉有多大年龄,虽然他很热情,每次在楼道里遇到都会主动与我打招呼。有一个雨天,我在楼下碰到他,闲聊几句。谈到收入,他笑呵呵地回答我:“够生活。”紧接着又说,“我们的生活标准低,一天能有10多元钱就成了。”有一次,我看到他啃着大饼的样子,真好胃口,仿佛回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似乎只有在那时,人们对食物的幸福感才会表达得那样强烈。

假期里,我看到他和老伴与两个年轻的孩子一起散步。正在我疑惑间,他主动过来与我打招呼,指着两个孩子说:“这是我的女儿和儿子,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现在常熟一家中学教书,儿子在哈工大读军校。弟弟花钱都是姐姐给的。”我很惊奇,这位看似年龄很大的老汉其实不足50岁。老汉自豪地告诉我,他们夫妻俩基本上未对孩子烦多少神,每天劳作归来,孩子已做完作业,还会帮父母打扫卫生、烧开水,这让他们夫妻很舒心。

当我正在为怎样教育好孩子而绞尽脑汁时,老汉却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作出启示。也许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时候,良好的条件、环境都不能起到满意的教育效果,而生活却能教会一个孩子如何慢慢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