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瓦村的木刻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9

禾木村位于布尔津县北侧,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人,其中图瓦人846人,占总人数的74%以上,是图瓦人口最多、最集中,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村庄。禾木喀纳斯民族乡政府就设在这里。从布尔津县到禾木村近170公里,是3个图瓦村中最远、也是惟一不通公共汽车的村,沿途要穿越高山峡谷、森林草原、茫茫戈壁。我们搭乘一辆林业检查站的212吉普车,中午12时出发,到夜里11时才到达。司机却说:“赶上这个季节天气好,还算顺当!”蓝天白云、高山、森林、草地成群结队的牧群……一片片的木刻楞房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图瓦人的标志。
禾木河是布尔津河的一条支流,全长68公里,平均宽25米。禾木村政府所在地的木刻楞房屋就分布在禾木河东南岸的一片梯状台地上,长1.5公里,宽1公里,共有250多栋。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用木栏围起来,并在附近建有牲畜棚圈。
这里的木刻楞房屋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显得原始古朴。房顶外用木板钉成“人”字形雨篷,房体四周用单层圆木堆成。圆木的直径大都有三四十公分,两头凿成榫眼,中间凿出一道槽沟,沟内垫上干苔藓,这样既稳定又保暖、还可以防雨防风。顶上盖一层木板,木板外是草和土构成的保暖层,土约15公分厚。还有一种很古老的简易木屋,只有门,没有窗,大都采用半地下形式,顶部都是圆的,外面加一层很厚的土,正中留一个排烟的露天孔。许多屋顶上长满了很厚很高的野草,初见还以为是坟堆,等见到有炊烟才认出是房子。听说这种房子是图瓦人仿蒙古包的形式而建的传统住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旺宗的家在村内的西南角,共有2栋5间木刻楞,前面2间旧的,后面3间新的。旧房建于1938年,是村内最老的木刻楞房屋,中途经过两次维修,已不能住人。新房建得很大也很结实,样式和内地有屋脊的房子差不多,只是窗户较小,空间较矮,主要是防寒的需要。3间房的重点部位挂了几块颜色很艳的挂毯,据说这在图瓦人中算最豪华的装饰。
图瓦人之所以住木刻楞房屋,首先与当地的物产资源有关。这里地处阿尔泰山深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阿勒泰地区共有森林69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9111万立方米。这里海拔1300至2400米,属阿尔泰山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潮湿,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度,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12至16摄氏度,封雪期长达5个月以上,雪厚度一般在1至2米。年平均降水量350至600毫升,大多集中在夏季,并且蒸发十分缓慢。在这样的环境气候条件下,木刻楞既可解决保暖又可解决防潮,是最合适不过的,被称为天赐的房屋。木刻楞房屋造价相对低廉,在当地建造一栋普通木刻楞房屋一般只需一两万元,讲究一些的也只需两三万元,这对图瓦人来说是能够承受的。过去图瓦人是游牧民族,以住蒙古包为主,历史上图瓦人和俄罗斯人一直往来不断,20世纪30年代,为躲避战乱,大批图瓦人曾纷纷逃往原苏联,后又陆续返回;当地也曾有许多俄罗斯人居住过,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一位叫赛丁的图瓦人向我们证实,听父辈们讲:最早禾木喀纳斯曾有3户俄罗斯人家,1918年又陆续迁来100多户。他们就是从俄罗斯人那儿学会建造木刻楞房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