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早期语言能力好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成为学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很多妈妈反映,宝宝都已经2岁半了,只能说少量的词语,也不爱开口。排除了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自闭症等原因,医生说,“尚属正常”。

可是看别人家孩子,“小老鼠,上灯台”什么的说的可顺溜了,有的连唐诗都能背好几首,再看自家娃,偶尔叫声爸爸妈妈,其他时间,真是“金口难开”,要喝奶,就只蹦出一个“奶”字,或者“啊啊”叫唤。

“这样真的正常吗?”妈妈一旦提出质疑,奶奶姥姥就赶紧护着宝宝,“没问题,贵人语迟!”或者“遗传的吧,他爸小时候也这样!”

宝宝“话少”、“不会说”,真的没关系吗?

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他们入学后的各方面表现。英美国家的许多 社会 学跟踪实验也多次证明:婴幼儿时期词汇量更丰富、语言表达力更强的孩子,绝大多数进入中小学后,依然成绩优异。

换言之,什么叫输在起跑线?第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宝宝“话少”、“不会说”。

所以,别再迷信什么“遗传”了,宝宝语言能力差,很多都是人为耽误的!

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这项功课,从宝宝出生就应该开始!

0~1.5岁:语言准备期

很多妈妈都知道宝宝2、3岁左右进入“语言敏感期”,正是培养ta语言能力的好时机。

但是,你知道在“敏感期”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期”吗?

语言准备期的四个阶段:

1~3个月:能发出“啊”、“咦”之类的声音,但不具备任何意义,不能称之为“语言”。

4~6个月:和宝宝说话,宝宝能通过“语气”判断大人的情绪和态度,并用“注目、发声、笑、哭闹”等方式回应你,但尚不能准确理解“语义”。

6~9个月:能够模仿近似母语的“音节”,会主动关注身边的“语音来源”,比如电视、家人对话;呼唤宝宝名字,会有意识的回应。

1~1.5岁:能说出少量有意义的语汇,如“爸爸、妈妈“;会模仿简单的声音,比如猫叫。

也许你会说,“准备期”的宝宝也太小了吧,根本很难跟他们“对话”啊,而且注意力还特别短,能怎么教呢?

可别小看“准备期”哦,虽然宝宝还不怎么开口说,但他们的小脑袋以惊人的记忆力在“学习”身边一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自发的捕捉高频率出现的词汇,并结合情境,“领悟”语义!

这时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

l 给宝宝制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妈妈尽可能多带宝宝户外活动,尤其可以多找机会跟同龄宝宝的妈妈聊天,你们的对话,就是一个“语言环境”。但是说话时,最好让宝宝看到你们的表情。

l 结合一切形象具体的事物,像说“单口相声”一样,对宝宝说话

比如,带宝宝坐电梯,就念叨“电梯关门咯”;给宝宝冲奶粉,就配合着动作,说:“加一勺奶粉”、“兑水”、“妈妈尝尝烫不烫”……总之带宝宝做任何事,尤其出门玩耍、接触新鲜事物时,最好都能“同步解说”。

也许此时的宝宝,只会呆呆的看着你,而碎碎念的你看起来跟精神病一样。

但是请相信,这些暂时看不出效果的“努力”,对于开发宝宝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l 尽可能诱导宝宝开口

当宝宝学会了“指物”,或者会用“这个”、“那个”来告诉你,他想要的东西。此时不要仅仅满足宝宝的要求,还可以借机重复事物的名称。

比如“你是要奶瓶吗?”、“给你苹果”、“噢,原来你是要小熊”。

如果宝宝不是很着急,还可以先假装不懂他的意思,多换几样东西给ta, 多说一些词汇。

这样会促使宝宝感觉到“表达的必要”,宝宝也会渐渐有意识的去记住自己最喜欢、最需要的物品名称,并且学着“说出来”。

l 及时给宝宝积极“反馈”

一旦宝宝学会了一个新词,妈妈要及时表扬:“好棒,你知道这个叫苹果了!”,还可以进一步重复:“苹果,圆圆的,红红的……”

心理学上称这种做法叫“正向强化”,宝宝将某个词汇跟“被表扬”的开心感受联系在一起,会进一步强化记忆,也会更愿意再次使用这个词。

l 绘本阅读1岁就可以开始

注意,“可以”不等于“必须”。如果宝宝实在不感兴趣,不要强迫。

最开始,不要急于朗读书面文字,而应该观察着宝宝的反应,针对他们注目时间较长的画面,适时解说。

其实,1.5~3岁的宝宝,之所以会出现 “语言敏感期”,恰恰是因为宝宝们在“准备期”通过默默聆听、反复记忆储备了很多“词汇”。

所以,如果妈妈能够有意识的在“准备期”为宝宝制造更加丰富的“听”、“说”机会,多多刺激宝宝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那么宝宝的语言能力,会在“敏感期”获得“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