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唤醒内我、赋能生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多变的世界和社会里,我们固守陈规,就会落后而被淘汰。

然而,在众多的环境和社会态势下,或者说众多的工作氛围中,似乎成长与否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一位具有成长性思维的老师,每天不断地学习,并改进教学;一位具有固定性思维的老师,每天得过且过,毫无上进。其结果并不一定谁比谁强。

其实不是成长没有意义,而是我们很难感受到成长的意义。也可以说“成长是最典型的延时满足的事物”,因此人们很难以即时满足的需求去等待、去验证。

诸如朱永新教授、李镇西老师等教育名家所归纳的结论:写三年的教育随笔一定能成为名师。道理都懂,也信,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用三年去等待,又有多少人有耐心去等待那延时的满足呢?

不能感受或者得到即时满足是人们不愿意成长的重要原因。所以,要谈及成长,要鼓励成长,要引领成长,最关键的一步还是是否有成长意识或者说动员建立成长意识。

一、成长意识:为什么

那么到底为什么需要成长呢?我是老师,我就从教育领域来谈谈一点思考吧。

1.在多变的世界里,我们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

(1)社会形态在变

就针对近百年社会而言,社会形态从“农业时代”发展到了“工业时代”,又从“工业时代”发展到了信息时代。

不同时代,对人才的语言不同,不同的人才需要倒逼教育追寻不同的教育方向和目标。

(2)教育目标在变

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农业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仅仅是能维持发展的技能,即“双基目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显得比较单一的教育目标。

到了“工业时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上升到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教育目标也上升到全球化的“核心素养”。

简单来说,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具体包含“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项”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核心理念我国始于2016年,而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已早已2003年提出并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框架。

因此,作为教育人,就应该能够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改变来“逼”自己成长。

2.教育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职业

教育之所以重要和艰难主要是教育对象的复杂化。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具有复杂思维的动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体性、差异性、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每一个步骤都不容易。

加之,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其需要我们用五年、十年,甚至于数十年的等待。

3.教育者必须要强大:爱和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反思:你适合做老师吗?你真的能做好老师吗?

没有对职业的热爱,没有教育情怀,没有成长意识,我们就会被迫地“做着一天的老师,然后就是无限地重复着自己的昨天”,那是一种痛苦。

只想选择逃避的痛苦,在目前的社会态势和教育的复杂压力下,持有“要我做”和“我要做”、是“我想这样”还是“我得这样”,这一点很重要。

吃了还得吃的是饭,吃了还想吃的是美食;

回了还得回得是住所,回了还想回得是家;

睡了还得睡的是婚姻,睡了还想睡的是恋爱。

故此,我们应该像“吃美食”“回家”“谈恋爱”那样地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二、成长路径:怎么办

倘若一个人有了“需要成长”的意识,那么时时都是成长之时、事事都是成长之材。所以,只要想成长,随时随的地所思所行都能成为最好的成长“素材”。比如,每日思考一个社会或者教育问题,每日与一名学生对话并写下来,每日读一点书,还有比较规范的专业培训……

倘若这样的“一个人走”没有激励、没有动力、不太远,我们还可以依赖“共同体”,从而“共读共写”“共思共行”“共研共进”和“共建共创”,这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成长方式——共同体建构。

1.共读共写

朱永新教授贵有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其中:“专业阅读,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

然而,“教书人不读书”“三不教师(不读书、不写作、不合作)”等不良现象极为严重,极大限度地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作为教师用什么区顺应新时代教育、用什么激发和引领有血有肉的学生个性发展、用什么让自己的教育技能不被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所遗弃。

“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

因此,我们应以“共读共写”为抓手,共同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

(1)共读

我们要根据自己在学校的身份和角色,分为领导、班主任、一般教师三个组类,每学期各组共读一本教育经典著作或者本专业领域的书籍,以“分享”“交流”和“实践”(有记录)为主要方式进行成果汇报。

(2)共写

建立微信打卡圈,教师围绕“共读所获”“教育教学问题”“教学反思”“社会问题”等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的各个方面的思考进行写作并打卡,力争能够建立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以“写”促进“思”,以“思”促进“行”。(打卡次数、字数、评比等内容以单行通知要求为准)

2.共思共行

“共思”即集中智慧、集思广益;“共行”即相互帮助、砥砺前行。

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人”,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对象、漫长的煎熬中,我们就更不能“单打独斗”,正所谓: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的远。

我们教师以“共读共写中收集的主要事项和焦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集中研学为依托,有准备、有针对并客观地进行研讨,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

3.共研共进

以各学校罗列的各项教育科研活动中的焦点问题为依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集中共研以达成共进。

由处室相关人员根据开展“慕课、观课、赛课、基本功比赛、课题研究、教研组活动”等事项适时集中研学,通过再一次的“加工”促进各项活动迈向新台阶、达到新水平。

4.共建共创

通过全体教师的精进不止、努力求索,完成了上述三个方面即“共读共写”“共思共行”和“共研共进”,我们就会形成一个以校为家、共同进步的生命共同体,就会产生共同思路,就会成为教育的主人,形成不同的教育风格,最终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实践,带给学生更多幸福完整的教育。

“共建共创”的成果分上下学期抽取教师以“生命叙事的方式”进行汇报,争取条件进行评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三、唤醒内我,赋能生命

“我是谁”“我来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还能做什么”……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众多的自我觉察,应成为必然。无论你在什么岗位,无论你身居何处,我们永远要“认清自我”“绽放自我”。

不客气地讲:这个社会是一个复杂、浮躁的社会。我们的“静心”显得不太容易,我们的“有心”不太容易,我们的“用心”也就显得极其渴求。

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要铭记我们的使命——教书育人。

越是浮躁,越是复杂,越是艰难,越能体现我们从教的意义和价值。

面临的问题越多,面临的环境越是复杂,我们越需要成长,越需要唤醒内我,越需要强大自己,从而赋能生命。

只要我们内我唤醒了、自我强大了、生命赋能,我们到哪里都会发光,做什么都会更具价值。

从而犹如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犹如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犹如一个生命去推动另一个生命。

纵使我们个人的力量极其渺小,我们也可以团结共进,精进不止,共建美好的教育,共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