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村的经济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4.37万元;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74万元,人均纯收入985元;199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1.32亿元,人均纯收入1608元,出口交货值2000万元,固定资产4328万元;200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9.8538亿元,村集体可支配财力3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6元,完成利税246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37∶63。
1992年,该村被青岛市评为百强村第一名,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青岛市各村庄首位。1994年,村党委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995年,村民委员会被评为山东省模范村委会。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标兵、青岛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1994年,城阳村农工商总公司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
第一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120公斤。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当年挖井160眼,购进100台抽水机,基本保障2 800多亩耕地用水,粮食亩产达到150公斤。60年代初,粮食减产。1962年,通过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农业生产有所好转。1963年,粮食亩产达到125公斤,总产量达到20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比1978年增加50公斤。1982年,农民由过去种粮为主逐渐转向种植蔬菜,全村先后建起冬暖式大棚100个,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芸豆、 茄子、 辣椒、 豆角等,每年向市场供给新鲜蔬菜450吨,收入140多万元。2000年耕地面积为零。

建国前,该村有火柴厂、面粉厂等几家私营小厂,期发展不大。1958年先后建起再生棉织厂、农机修配厂,因各种原因时干时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艰苦拼搏,改变了过去以农业生产为支柱的单一经济结构,先后建起了机械加工、仪表元件、家用电器等45个工业企业,安排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解决了该村地少人多的矛盾,为发展城阳村经济奠定了基础。198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530万元;1992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1259万元。 该村两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聘请外国顾问,建设招商载体,拓展招商空间,实现了招商引资的突破性发展。自1991年引进第一家韩国独资企业(青岛中原计量器有限公司)以来,至2000年底,全村外资企业已发展到28家, 实际利用外资1280万美元,年租赁收入155万美元。
建筑业:
建国之初,该村只有农工结合的泥瓦匠。1969年成立城阳大队建筑队。1992年成立青岛城阳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1993年从业人员600人,实现总产值1500万元, 利税100万元。1995年成立青岛城阳建筑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将青岛城阳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改制为青岛城阳恒泰建筑有限公司(资质等级二级)。2000年,该村建筑业从业人员2100人, 实现总收入7618万元,利税308万元。1996年,该公司承建的中国农业银行城阳支行北小区3号住宅楼和1998年承建的华城路3小区12号住宅楼被评为山东省优质工程。
2000年,全村第二产业总收入完成3.7254亿元,利税完成7672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该村地处交通要道,有集市和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店铺。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大都纳入合作化轨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该村优势,大力拓展第三产业,构建起大型商业设施和服务网络。1986年,投资2600万元,建起青岛城阳蔬菜批发市场,经营十几大类上千个品种的商品,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批发市场。1994年,日均成交额225万余元。 其中,上市的蔬菜除了来自山东省的10余个县、市外,还有来自四川、 浙江、江苏、安徽、河北、辽宁等省的产品,共计50多个品种,日均上市量4 2万公斤,日均成交额36万元;来自烟台、莱州、江苏、辽宁等地的10余种水产品,日均上市量10万公斤, 日均交易额64万元。 其它商品日交易额达96万元。年总交易额9.75亿元, 占城阳区市场交易总额的75%。1994年该批发市场被评为全国五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文明市场。1998年,交易额达18亿元,成为青岛市最大的蔬菜、 水产品、副食品供应基地。2000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12000平方米的钢结构果品交易大厅和1200米长的城阳步行商业街。 先后共融资1.1亿元扩建市场,形成占地面积260亩,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网架结构交易大厅3.2万平方米, 塑钢交易大棚14170平方米,营业网点房19350平方米,可容纳摊位1.6万个,日人流量4万人次,日成交额450万元,入住经商人数达5000人,总交易额达23亿元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000年,全村第三产业总收入完成6.1284亿元。
2001年,青岛市政府立项,将该市场扩建为青岛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并计划利用四年时间建成, 使市场占地面积由260亩发展到1400亩,经营人员由5000人增加到50000人。届时,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文教科技
建国前, 群众文化科技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仅占30%。建国后,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1986年,投资120万元建成一所青岛市一类幼儿园,全村幼儿入园率达100%。1988年投资120万元对城阳小学进行扩建,1995年又投资160万元对城阳小学进行扩建改造, 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 学校设施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 2年捐资300万元对城阳中学进行扩建改造。 该村先后有600多名学生考入了大中专学校。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每年参加青岛市、城阳区组织的民间艺术表演,参加了青岛首届啤酒节表演,连年获青岛市、城阳区最佳表演奖、最佳彩车奖。1987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5届村民运动会,增强了广大村民体质。该村还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娱乐中心、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网,丰富了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 2000年3月开始,每周五定期举行城阳村招商引资文艺联欢会,进一步增强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凝聚力,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仅7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 978年, 人均纯收入达到156.6元,人均粮食15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吃的方面,由地瓜、玉米为主逐步提高到以面、米和鸡、鱼、肉、蛋为主副食。居住方面,由过去的土石茅屋、平房,逐步发展到以砖、石、钢筋、水泥为材料的二层“将军楼”和五层居民楼。人均居住面积也由5平方米提高到31.5平方米。 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96元,年末人均存款余额6000元, 全村安装电话3000部,移动电话600部,拥有电视机4000台,电视普及率100%,机动车辆4000辆,其中个人拥有36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