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的筋膜链与意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在追求身体力量与运动表现的道路上,功能性训练的筋膜链与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筋膜,这组交织于肌肉、血管间的隐形网络,如同身体的隐形骨架,支撑着我们的运动与姿态。全球三大筋膜学派——美国的托马斯梅尔斯的解剖列车理论、意大利的筋膜手法与德国的运动筋膜学,为理解肌筋膜链提供了多元视角。

托马斯梅尔斯的《解剖列车》揭示了12条肌筋膜链,它们犹如人体内部的动态经线,将各个部位紧密相连,确保整体运动的流畅。肌筋膜不仅是力量的传导者,还具备粘性和弹性,这在功能性训练中尤为重要。它强调的“相邻关节假说”教导我们,运动应注重整体协调,而非孤立地发力于单个关节。

在动作实践中,位移、水平改变、推拉和旋转成为了基础元素,它们共同构建了动力链的完整运动。比如,专项训练计划的设计应围绕提升运动员在特定领域的成绩。创始人Gray Cook的见解强调了评估在训练计划中的核心地位,过分依赖局部肌肉力量的传统力量训练往往忽视了运动功能,导致比赛时力量难以发挥,运动员的灵敏性和动作控制力下降,受伤风险也随之上升。

Stecco家族的筋膜手法和《运动筋膜学》则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筋膜系统的理解。弹性训练的关键在于节奏运动,如袋鼠的弹跳力,正是源于其高效的筋膜弹性。在武术训练中,筋膜意识不仅仅是技术工具,它提升了身体对内外环境的感知能力,帮助武术家通过直觉和特定动作,如铲式深蹲、反向箭步蹲,强化肌筋膜,预防运动损伤。

在具体的训练策略上,滚轴、拉伸、抛投和感知成为了筋膜训练的四大支柱。滚轴和拉伸有助于废物排出,提升柔韧性和缓解疼痛;抛投则锻炼能量存储,如药球训练中的髋关节旋转练习。而感知训练则要求我们密切关注身体的每一个反馈,通过渐进式模式,从单跪姿侧抛到Crossover Side Toss,逐步提升筋膜的适应性和成长。

以跆拳道为例,其筋经、劲道与意念的结合体现了武术训练的核心。筋经,如瑜伽与跆拳道中的拉伸动作,展示了肌筋膜的动态网络;劲道,通过动力链和内功的撑绷,形成筋膜网的张力。意念训练则通过假想敌和动物姿势来培养专注力和内力的应用。

全书内容涵盖了筋膜与柔韧性的提升、内功与内劲的修炼、意念的培养以及传统武术内劲在拳击散打中的运用。编委的参与和生动的图片示范,使得理解更为直观。内劲的能量源泉,源于全身筋膜、肌肉和内脏的全息律和链式传导,这在八极小架和金刚八势等训练中得以实践。同时,我们也不忘借鉴UFC冠军张伟丽的筋膜训练经验,探讨东西方训练理念的融合与差异。

功能性训练的筋膜链与意识,不仅关乎力量的提升,更是运动表现与健康的关键。通过理解和实践,我们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