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创新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导语:怎么培养创新能力呢?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怎么培养创新能力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物理教学实践中,师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带领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对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的心理状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涟漪碧波激起千层浪。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处设疑,撞击学生思维火花。这也正如古人语:“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奇的材料,创设悬念的情境,使学生带着疑惑的心情,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

  3.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学家舍吉宁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需要学生教师”。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仅我们的教师完全适应了越俎代疱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更加习惯了“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实验教学中,则更令人痛心。这样,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怎么培养创新能力

  一、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自觉产生积极改造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欲望。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石,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现意识创新。

  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创新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动力,整个创新就是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实现新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作为国家 ,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胆有识、敢闯难关、敢冒风险,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及时以创新的理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精神策划未来。

  二、培养创新能力

   (一)学习求知。 创新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 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各种知识。知识是产生创新的基础和原料,创新灵感是突发的,但它来自长期的思考积淀,是以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的“水到渠成”,任何领域的创新活动都要以该领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 知识的储备程度和框架结构直接决定了其创新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 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积累多学科、交叉科学知识,使新鲜的养料得以不断支撑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变通性。 要对约定俗成的既成事实的东西进行思索,加深理解,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

   (三)将创新付诸实践。 一旦在工作中有了新思路,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去闯。当然,创新要讲究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趋势,但是实践层面的探索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四种能力:一是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 工作水平高低的实践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举微知重、敢于承认问题、敢于揭露问题。二是不断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三是不断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强化学习,只有坚持理论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四是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好政府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使组织能产生更强的凝聚力,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

  三、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人才具有共同的人格特质:高度的自我力量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控制冲动的高水平、超常的智力、喜欢抽象思维、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对兴趣等。创新的个性特点为: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

   (一)要有较强的主动性、好奇心。 从态度上讲,应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强的人,兴趣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情总是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他们总是善于在自己接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的问题。创新总是要遇到困难的,认识创新或多或少都要打破原有的平衡,都会带来一些麻烦,产生一些阻力。在工作中,缺乏了主动性,没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创新就无从谈起,更说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敏锐的洞察力。 从观念上讲,应有否定意识。能从平凡的事例中找到裂痕所在,找出实际存在的和理想模式间的差距,敏锐的 通常能从别人未注意到的枝节中发现十分有用的信息,并巧妙利用这些信息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强烈的求知欲。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同时具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他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的精神,就会有广阔的视野,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怎么培养创新能力

  一、要善于发现并宽容、热爱创造型学生

  提起创造发明,似乎很神秘,人们习惯把它们与科学家、发明家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一种天才。其实,创造能力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创新因素,问题是教师如何加以发现、引导和培养。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否则对创新精神就会视而不见,甚至看做异端。在现实中,富于创新精神和高创造力的学生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顽皮好动、爱钻牛角尖、提出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有悖于常理,这些缺点常为一般教师所不宽容。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个“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被视为捣蛋而赶出学校。教师应特别尊重、宽容以致热爱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呵护他们身上创造力的幼芽,对他要剖璞见玉,善意引导,着力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二、加强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实施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有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而课堂则是最重要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探求知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能力分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和“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两个层次。比如,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前人或其他人来说是“已知”,但对学生本身来说则是“未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把未知的东西学会,实质上就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就属于“自我实现的创造力”这一层次。因此,教师不要把知识和盘托出,而应采用启发式,调协“最近发现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标新立异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问底,是创造人才的重要特征,他们往往从别人的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牛顿从苹果落在地上这一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质疑创设环境,从“启发、诱导、鼓励、表扬”这八个字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凡事问个问什么,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给予肯定,耐心解答,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教师要正确对待,恰当引导,切实保护思维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由想象中的“追光实验”而引发了对相对论的研究,可见想象对创新和科学研究多么的重要,所以人们说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儿童正处于爱幻想的年龄,教师应因势利导,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的想象训练。如学完《穷人》,让学生想象续写,学完《荔枝》后,让学生想象每当荔枝红了,你要是作者的话你会怎么想,可以让他们写一些童话,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六、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

  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不谋而合。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教学合一”理论,他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这说明,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创造的教育必须贯彻“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等“教学合一”的理论观点,重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