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到底影响了你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被人喜欢和接纳的,但是有很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因为要满足某些心理需求,而冒着被他人训斥、排斥和厌恶的风险,也要出现偏差行为,比如孩子不服“管教”、经常撒谎,成年人的婆媳、亲子、夫妻关系不良,同事之间难相处等。其实这些心理需求本该由原生家庭在孩子7岁之前满足的,如果幼年时孩子这些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止。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肯定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成熟和成长,而是指心理、心智上的成熟和成长。意思是七岁之前的心理发展会为我们的人生奠定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而在国外,心理学四百多门流派,他们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有很多差异,但是他们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他情绪管理的方式等,有时候这种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

那么这些心理需求是什么呢?竟然威力这么大?在孩子最初的成长阶段,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够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然后培养出我们所期盼的自信、乐观、有价值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品质,长大成人后才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呢?

一、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被满足的第一个心理需求是: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第二个心理需求是:重视。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会让孩子有价值感、有自信心。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因为工作忙没有精力照顾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另外一个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是指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 社会 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比如保姆、奶奶等人。如果孩子找到了这个重要他人,那么孩子是幸运的,妈妈们要感谢她们,毕竟在你没有能力做孩子的重要他人时,有人做到了,让孩子有个可以踏实依靠的人。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中都会一直去寻觅,直到找到为止。他就会去找一些柔软的东西,比如被子或毛绒玩具,很多年都不换的那种,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孩子会把这些东西当成了他的替代性重要他人。上小学会去找小学的老师,上中学会去找女朋友,出现早恋现象。

如果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孩子会认为自己满足了妈妈的要求,妈妈才会喜欢我,自己做好了事情,妈妈才会爱我。他会觉得只有做一些事情,才有价值;成年后即便是很成功了,依然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还要一直不断的努力,他会认为只有自己做出什么成就别人才会喜欢我,才会不在意自己的缺点而接纳自己,这是有条件的爱带来的后果。其实父母爱孩子,只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就会非常喜欢他,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只因为这个生命的到来,我们就很喜悦。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就会知道,仅仅因为我这个人,我就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是要持续一生的,所以请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我就不喜欢你了”、“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附带条件的话。

“重视”的意思就是“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即使妈妈很忙、很累、身体不舒服,也要放下一切,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等生理需求。而有些妈妈因为没有经验,养育孩子都是照着书本来,比如书上说2小时喂一次奶,在1个半小时孩子饿得大哭时,也不会给奶吃。这时孩子正处理“全能自恋”的状态,他会认为不管饿了、渴了、不舒服了,只要一动念头,就会按照他的意愿被满足。如果家长不能准确的满足他,婴儿就会觉得没有被看到、没有被重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那些照书本养孩子又比较刻板的妈妈们,没有在恰当的时候出现,所以孩子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这两个心理需求同时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就会一直追求“全能自恋”的状态,寻找被重视的感觉,会出现任性、矫情、不尊重别人的情况。成年人的全能自恋-如果不按他的意愿,是有毁天灭地的杀伤力的。所以妈妈们不能完全按照书本的要求,实际看到的、观察到的才是最准确的,书本只是一个指导性的建议,具体操作还是需要因人而异的。

另外一种不被重视的情况,就是重男轻女。古今中外,女人在家里被重视的程度总是比男人要低,这并不是偏见和世俗,而是由当时男人和女人在 社会 上起到的作用不同而决定的一种文化氛围。在古时候,男人的 社会 功能要比女人重要的多,承担的责任更大。男人的主要工作是出去狩猎,属于力量型的家庭成员,他要养活一家老小,没有他女人就可能活不下去,所以一家人对他的重视程度要更高一些。西方也是如此。

现今 社会 不再需要男人出去狩猎养活家人,提倡男女平等了,但 社会 分工、男女的工作机会、收入、女性需要生养孩子等依然会造成不平等现象,导致还有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存在。当一个女孩在原生家庭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她会非常希望弥补曾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时就会出现早恋。恋爱时也会经常问对方:“我在你生命中排第几?”、“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甚至会用任性、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变得很坏很糟糕等行动去证明:她是最重要的,就算变得很坏,也是你最重要的人。

如果找不到,他就会一直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当她来到自己建立的新生家庭里,在这个自己做主的地方一定要做一些弥补的,而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老公。所以妻子不断的在跟婆婆做比较,总是在丈夫耳边诉说对婆婆的不满,而男人的头脑中会认为妻子无理取闹,感到厌烦。如果我们理性地去分析,其实她并不是想让丈夫不孝顺,她只是想知道,在你的心理,谁是最重要的那个人。其实老公在这时可以明确的告诉她,“你就是第一位的”。因为在爱情的关系中,妻子一定是第一位的,而在亲情的关系中,妈妈是第一位,二者并不矛盾。要让妻子明白这一点,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去表达,处理好这两种关系,你就可以在应该陪伴母亲的时候陪伴母亲,应该陪伴妻子的时候陪伴妻子,如果妻子能够体会到你对她的爱,她是不会跟你在亲情中争位置的。亲情和爱情本质上就不是一种 情感 ,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放在两个单独的维度下,妻子和母亲都是最重要的。

二、四个月到3岁的孩子需要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

4-10个月时孩子会爬了,开始 探索 外面的世界;10-16个月孩子会走了,开始想要挣开妈妈的手;16个月-2岁半孩子会跑跳了,这个时候想要离开妈妈,但是还不放心,总是回头看看妈妈在不在,一种似离非离的状态。2岁半到3岁该去幼儿园了,和家长开始较长时间的分离。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让孩子自我 探索 外部世界的功能发展出来了。很多家长在这上时候怕孩子遇到危险,会进行言语上的警告,比如不能碰热水杯会被烫着、不能摸电源会被电到等,孩子的好奇心和 探索 的欲望都被遏制住了,同时觉得周围都是不安全的。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做什么,孩子才能把这些功能和物理安全感全部保留住呢?那就是保证周围的环境是安全,任由孩子在安全的范围之内,翻滚爬走跑跳。很多家长为了不是去尽可能地消除外在的潜在的危险,而是阻止孩子迈出的脚步。

在4个月到三岁这个过程当中,安全感主要是由妈妈来提供的。我们说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独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母爱。如果母亲在这个孩子拼命汲取安全感的阶段,没有给足“可以用 情感 和别人维持联系,而不一定非得要在一起”的安全感,在他和母亲分离时,就会哭闹,充满不安和恐惧,害怕分离,无法独立。比较典型的就是去幼儿园时分离焦虑的各种表现。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分享焦虑会很严重,甚至会延续到小学入学的时候。而安全感足的孩子,只需要提前熟悉一下老师、环境、就可以了。不足那就需要家长在家里给孩子不断的补充安全感,比如妈妈去上班,可以告诉孩子时钟指到几点的时候就回来了,如果加班回不来的话,到那个时间给孩子打个电话,告诉他当那个时钟走到几点的时候再回来。

妈妈在这个阶段是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做什么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呢?

一是要有良好的夫妻关系。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关系是怎样的,一旦两个人吵架,孩子就会往自己身上归因,会觉得“都是因为我不好,爸爸妈妈才会吵架”。所以夫妻吵架一定要远离孩子,如果不可避免地在孩子面前发生了,那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是可以吵架的,是可以生气的,是可以表达情绪的,吵架并不代表爸爸妈妈关系不好,也不代表爸爸妈妈不爱你了,就算是吵了,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生活,爸爸妈妈的事情跟你是没有关系的。这会让孩子很踏实,否则孩子就会认为是因为自已才让爸爸妈妈不高兴的。如果长时间让孩子明白这种情况,孩子会自己去想,很多孩子不去上学,潜意识里就是为了在家里守着爸爸妈妈,他会觉得如果不守着,父母就会离婚。当然孩子不一定知道自己的这个潜意识。所以孩子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待在家里,这个家总让他不安全,他觉得只要离开家就没了,天就要塌了。家是孩子最重要地方,家没了意味着将不能生存。所以孩子长大后也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就会主动做这个家庭的拯救者,他要拯救爸爸妈妈的这段关系,他觉得父母关系不好,自己是有责任的,而事实是孩子并不能解决父母的问题,当孩子明白不能拯救父母的关系时,在结婚后潜意识里就会想要去拯救自己的爱人,甚至自己兄弟姐妹的事也要管,要拯救人家的生活,在单位里也会如此,认为哪里都需要自己,谁的事情都要管。这就是夫妻关系不良对孩子的影响,

二是妈妈的情绪稳定。很多人有这种感觉,家里只要女人稳了,家就稳了,女人的情绪稳定了,其它人都能吸收到安全感。

情绪稳定不代表没有情绪。那什么是情绪稳定呢?举个例子会更容易理解。如果有人跟你说,在你的家里有一个炸弹,这个炸弹在你家的阳台上,大约在晚上9点爆炸,你会有什么感觉?因为一切信息都是确定的,所以你感觉会是安全的。你知道它在哪儿,可以绕着它走,不碰到它;知道它几点爆炸,这个时间你可以离开家,就不会被炸到;你还可以在爆炸前请拆弹专家来。但如果不幸的是,这上人只告诉了你家里有炸弹,其它信息都没说,你不知道它在哪儿,也不知道什么时间爆炸,这个时候你回到家就会是小心翼翼的状态,因为太危险了。其实孩子也是这样的,如果家长凭情绪管理孩子,妈妈高兴时孩子怎么样都可以,甚至孩子做错了事,也不会被批评;妈妈不开心时,可能就会有无名火发到孩子身上,原来孩子可以做的事情也不行了,即使孩子今天做了需要妈妈表扬的事情,妈妈可能也会当没看见。所以孩子会不踏实,行事需要看妈妈的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做,妈妈才会开心。这就是不安全感。这种凭情绪管理孩子的方式无法培养孩子的自律,反而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情绪化、行为混乱、说谎、自我封闭等行为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妈妈的情绪是怎样的,孩子做了需要表扬的事就要表扬,做了错事就要批评,跟妈妈的情绪无关,而是跟事情的属性有关。这就是情绪稳定,妈妈情绪稳定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孩子知道妈妈的底线在哪里,就如同我们知道那个炸弹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要爆炸一样,孩子就会避开妈妈的雷区。

做为妈妈同时也是妻子,为什么情绪不稳定?有可能是夫妻关系不良,或者是原生家庭的经历,比如在原生家庭当中受到过不平等的对待,也有可能在成长过程当中有过创伤事件等,身体里积压了很多情绪,当外界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激发了妻子的情绪。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 社会 和家庭的压力过大。人天性欺软怕硬,孩子在这上家里对父母来说是最安全的,最没有威胁力的。父母向他发一顿火,打他一顿,他不会对父母造成伤害,也不会离父母而去,就像踢猫事件一样,可以说整个 社会 的压力都堆在了孩子的身上,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家长的学习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不受伤害。

第三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特别是隔代抚养的孩子,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全权代办不可取。人最大的安全感是“相信自己”,我有这个能力把事情做好。自信就是在不断的实践尝试过程中,吸取教训积累成功经验而来的。孩子对事情的掌握感有所提高,能力有所提高,安全感就有所提高。所以为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另一个做法,就是从小让他在能力范围之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断去尝试,增加孩子的成功经验,孩子越有能力、心理越安全、越自信、越踏实。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控制欲会比较强,让别人一定按照他的意愿行事。比如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妻子,当丈夫出去喝酒时,妻子会不厌其烦地多次拨打丈夫的电话。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丈夫也是如此,不让妻子穿他认为不合适的衣服,不允许妻子跟某些人一起吃饭、一起工作,要求妻子时刻报备行踪等。妻子肯定会非常累,如同又养了一个孩子的感觉。在工作团队中、朋友中也是喜欢控制。

进入4-5岁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是肯定、赞美和认同。

这个时期孩子有了“我”的意识,需要有人对他们肯定和认同,这个年龄段孩子最关心的那些问题,是需要父亲来告诉他的,比如告诉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长的好不好看,有没有能力,漂亮不漂亮,聪明不聪明,帅不帅,好不好,可爱不可爱等等。在这个阶段父亲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在孩子努力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是自信的来源。你会发现,当一个人和他父亲关系比较好的时候,长大后他的性别特征会非常明显,女人的柔美、男人的阳刚都具备得恰到好处。

据调查统计,在同性恋人群中,男性的比例要比女性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需要另外一个男人对他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如果在这个年龄段,父亲告诉孩子,你是一个非常帅气的男孩子,你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自我形象、自我价值感、就都有了。也就是说在性别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你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对你说的那句影响你一生的肯定赞美认同的话语吗?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6-7岁的孩子需要满足的心理需求是学习、认知、模范

人是需要偶像的,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偶像。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去面对困难,如何处理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些事情都是需要父母给孩子做榜样、做示范的,所谓言传身教,身教是大于言传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他情绪管理的方式等。他们正在学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家庭不良习惯的终结者。

7岁之前必须要做好心理成长的建设,但如果因各种原因没有做到,在以后的各年龄段都是可以弥补的,即便是70岁,如果能得到父母亲的一句赞美,我们依然会很开心。同样,我们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心理需求也是没有得到的满足,我们也可以有技巧地给父母满足这些心理需求,谁先知道对方需要补充,就先去做,有意识的补充,会让身边的人和事都更加美好。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是亲人还是朋友,都活得快乐和自在,如同他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