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当代制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4

印度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第15条明示,禁止基于种姓、宗教或出生地进行歧视,强调了平等原则;第17条则直接废除了“不可接触制”,试图打破社会的等级壁垒。为了提升低种姓和贱民的社会地位,印度实施了“保留政策”。这些政策体现在教育和就业机会上,如为他们在议会和政府机构中保留席位,以及在企业中占有的高达27%的名额,甚至在教育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优惠。目前,印度的官方记录不再体现个人的种姓信息,试图淡化种姓制度的影响。


然而,尽管宪法原则明确,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影响依然深远。婆罗门等高级种姓虽然人口占比极低,却在司法系统和政治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拥有超过半数的国会席次和司法权。不幸的是,即使在灾难面前,贱民群体也常常遭受歧视。例如2008年8月,比哈省阿拉里亚的水灾中,由于当地是贱民聚居地,灾民并未得到地方政府应有的援助,导致大量无辜生命在灾害中逝去。这表明,尽管法律有了保障,种姓歧视的问题在现实中仍亟待解决。




扩展资料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