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镇的建制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3

清初设立开平县,赤坎由新会县分割而来,当时有二十六个自然村,民国时期增加到二百三十多个。在晚清,大约有四万多人生活在这六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国时期发展到七万多人。赤坎古镇的镇区面积只有三平方公里,民国时期长期在这里定居生活的人大致有五六千。
那时潭江是通往赤坎的主要通道。赤坎古镇因地处开平境内的潭江上游而成为与中下游的长沙、水口镇齐名的水路交通枢纽,定期有航班通往县外的澳门、广州、东莞、佛山、江门、新会、台山以及顺德的陈村、大良、佳洲,中山的小揽,恩平的君堂等三十九个港口,还与县内的苍城、马冈、楼冈、长沙、水口、赤水、塘口、四九、东山、百合等二十三个乡镇码头相连,其客货水运航线之多足同样作为水运枢纽的长沙镇和水口镇不能相比的。在赤坎镇渡口之下,还有十三个二级渡口(当地叫“横水渡”)分布在各乡,形成了区内的水运交通网。据1991年编写的《开平赤坎镇志》记载,最早的横水渡是水龟渡,开渡于康熙十五年(1676),大量的横水渡开渡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其中有四个横水渡就在镇区内。
清朝的水运交通工具是木帆船,民国三年(1914)以后长途运输换上电轮船,当地人将这种船称为“蓝烟囱”。每艘电轮船有五六十个座位,当年的新兴业、大必业、大广东、大赤坎、人胜利、大飞腾、新皂后、东利、东发、海利电轮船是其中的名轮。横水渡一直使用木帆船,至到1950年横水渡从事客货上运输的三吨以上的木帆船仍有一百五十吨。
在清朝,登岸以后的交通工具是轿子,这是从明朝以来就在赤坎占镇一带流行的代步工具。赤坎一带的轿子有四种,一是官轿,一是民用的肩舆,一是八挂轿(两人抬的小轿),一是过山轿(座位斜平,可以仰卧)。
程达到一百二十五公里,共有客货车四十二辆。比如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至三十八年(1949)间,六家运输公司每天参与营运的车辆共有三十一辆,开出的的班次总计一百二十七班,总行程三千七百多公里,总载客量九千三百余人。
光绪后期,赤坎古镇形成一个整体之后,店铺的兴建也随道路改造和河堤修筑而展开。
关族聚居的上埠堤西路沿街开设店铺,集中在民国二十年以前。回乡主持家族图书馆奠基,监理施工的关国暖,同时也是堤西路商铺建设的重要主持者。在赤坎的两年中,他既完成了在自己出生地——赤坎虾村的“春如楼”别墅建设,又在镇上建了洋楼(堤西路27号),开设了商号。同时,还代同宗兄弟关国琼、关国鑫、关国均、关绍桢在堤西路买地建起了洋楼。还有的关族华侨委托他转交款项给家乡亲人,用于在古镇买地建房。
光绪三年(1877),一个叫赵旭初的教徒跟随美国长老会牧信文来到赤坎,租借下埠联兴街绍源当铺东侧的一问店铺,创办了长老会礼拜堂。这是基督教首次传入开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关真人、关茂隆在上埠西隆路(今中华西路136号)租借房屋创办了基督教循道会礼拜堂。基督教浸信会也在民国时期进入赤坎古镇,在河南路建立了福音堂。
光绪二十三年(1897),树溪龙口里的司徒氏乐潜祖的后裔与乐恒祖的后裔发生内部纠纷,乐潜祖的十八名年轻人被抓进县城大牢。此时,刚好有一位乐潜祖的天主教徒回村探亲,见此情形他便去广州石室天主堂请魏畅茂神父出面调解。经过魏畅茂神父的周旋,十八名乐潜祖的年轻人获得释放。乐潜祖宗支的族人百分之九十加入了教会。
进入民国,侨乡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开平的公路建设首先在赤坎镇展开。赤坎镇是当地最大的圩市,据传建于康熙、雍正年间,每逢农历三、八日圩期,除本区乡民前来,附近乡民也过来赶集。
民国五年(1916),司徒家族将天主教引进了赤坎古镇,在塘底街司徒氏一侧(28号)建立了天主教招待所,接待前来传教的神父和教友,后来发展为教堂。
民国十一年(1922),司徒梓瑞利用向教徒和教牧人员募捐所得的款项,以及上级教会的资助,在下埠今牛墟街6号新建了长老会礼拜堂,三层楼楼高十四米,占地面积三百四十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六百八十多平方米,三楼礼拜堂可同时容纳四百教徒聚会,楼顶钟楼悬挂的大钟是由美国三藩市美华长老自理传道会捐赠。这座基督教堂是开平市规模最大的教堂,也是五邑侨乡三大长老会教堂之一。司徒文渊、司徒文宗积极发动国内外教友捐款,在龙口里建成了新的教堂,使赤坎古镇成为开平侨乡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播中心。除了进行传教,教会还开展送医送药,代人写信,开办英语学习班等活动。同年,劫匪仍洗劫了赤坎中学,掳走教师、学生20多人,企图绑票勒索。
民国十三年(1924),赤坎到今天百合镇义兴墟的百赤茅公路建成通车,进口的第一辆福特牌敞蓬汽车投入营运。这是开平的第一条公路、第一家营运公司、第一辆汽车。
民国十五年(1926),赤坎改建街道,扩建楼房铺业,修长堤,筑骑楼,整饰市镇,上、下埠住户自发拆建马路,全圩都建成有骑楼的商店,归侨和附近乡民纷纷投资办商业,赤坎商业进入全盛时期。这个时候,赤坎镇上先后开办了不少小学,仅仅在上埠不长的路段内,就有关姓办的光裕小学,还有私立的振华小学、天然小学、天才小学,另外还有成人学校以及英文学校、国文、珠算专修班。
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二十七日,关国鑫致信关国暧,建议由修建关族图书馆的工程师帮助设计,同时希望与关国暖的洋楼式样尺寸相仿。总造价预算是银圆九千元,开工时到位的资金是八千元。
民国十七年(1928),下埠的司徒氏这个家族召开了第一次“司徒氏民族大会”,改造旧墟,建设新街铺,修筑河堤是主要提交全族的议决案。会后立即成立“赤勘东埠市政筹备处”,拟定了《组织章程》。还进一步制定了《推举执行委员细则》、《筹备处办事细则》,公开《市政进行计划和程序》。经过改造的旧墟铺位和新建的街铺,统一以拈阄方式公开招标,“投承铺地系取公开式,当众逐号编列阉投。即时开阄,以价高者得之,同价者先开先得。对获得铺地的中标人,规定一周内交齐地价银,一年内务必完成铺位楼房建筑,否则收回铺地另行投标。河堤的建筑,同样拟定并发布《招股章程》,决定集资十万元,在赤坎、广州、香港设立三个接受股银的办事处。
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十八年(1929),以赤坎镇为中心又相继建成了赤九、赤介、驼驸、沙炎白、东滘龙、蚬牛同等六条公路。后来百赤茅公路和沙炎白公路成为广州到湛汀的省道在开平境内的一段。以赤坎为中心的儿条公路总通车。
民国二十年代末,赤坎古镇属于归侨侨眷或以侨汇为主要资金的商店已占全镇商店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多。大多数公司都有侨资参股。
抗战胜利后,赤坎又恢复了繁荣,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侨汇源源而来,华侨纷纷回乡叙会亲人,镇内各商号相继复业,洋货大量涌入,每逢圩期,趁圩的人络绎不绝,市场空前繁盛,是建镇以来的“黄金时代”,金银业尤其活跃,全镇经营金银首饰的商铺有万宝源、天宝、富恒、裕民等30多间,有大新、华新、开平、华南、巴黎等17间有规模的茶楼酒馆,小茶室、粥粉、云吞店繁多,批发粮油、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赤坎镇上、下埠外摆满了猪牛羊肉、油炸鱼、豆腐、芽菜等摊档,每逢圩期或者节日,仍感供不应求。
但这些60年之前赤坎镇的二度繁华并未持久,随着内战全面爆发,当地物价暴升,不少商号歇业倒闭,即使继续营业也处境困难,短短十数年间,赤坎两度从极盛转向衰落。几年后开平县城迁出赤坎镇,古镇地位更加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