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之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五服论是是指以周天子为核心根据距离和亲疏关系划分的五个统治区域,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所谓服,其实是一种长度单位,指的是古代五百里。甸服是指王畿四周五百里的区域,通常都是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侯服是指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区域,卿大夫、男爵、诸侯大国的领地一般都是集中在侯服内。侯服外五百里是要服,是蛮夷居住的地方,也是通常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之外五百里是荒服,戎狄居住的区域就是在荒服之内,那些犯重罪被流放的人,也可能流放在荒服之地。

五服之论不仅影响着封建王朝的治国之策,也影响着它们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政策,都深受五服之论的影响。

就拿文教之策来说,封建王朝的文教之策并不是覆盖全国的,而是限制在侯服之外三百里的范围之内,也就是以国都为中心一千三百里的范围之内重点施以文教,这个范围之外是很难接受到中原王朝的礼仪文化的。楚国在周朝之所以被视为蛮夷之地,就是因为楚国的领地是在要服之地,中原的礼仪文化是无法覆盖到楚地的。要服、荒服之地,则更多是靠王朝的声望与美名去管理的。

那么,文教范围之外的地域,封建王朝是如何管辖的呢?

两个字:戍边。戍边之地,是在侯服三百里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距离国都一千三百里到一千五百里的地方,这个区域是国家振兴武力需要保卫的地方,简单来说,中原王朝重点要武装保卫的地方就是甸服与侯服之地。

之前说过,周昭王三次伐楚,争夺铜绿山产铜基地,虽然战胜了却不能久驻兵力,很大原因就在于铜绿山已经超出了周朝军队的戍边范围。

与五服之论向匹配的就是朝贡制度,甸服每日朝贡,侯服按月,绥服按季度,要服按年,而荒服则只朝贡一次。

西周初期,凭借周朝强大的国力和声望,周王们和各诸侯、蛮夷、戎狄都严格恪守着这一系列制度,但是到了昭王以及后世,这样的格局被打破。

最先破坏规矩的,是周昭王,那时北方戎狄作乱,按照历代周王的治国理念,应该对戎狄施以怀柔之策,用美德和声望感化他们,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荒服之策”。周昭王率先打破先例,率军亲征,黩武之弊开始贻害周朝。

北方的戎狄平定之后,南方的楚国又开始作乱了,周昭王又亲征大军三次伐楚,结果无功而返,最后与楚国妥协,拱手将南疆之敌让给楚国,只要楚国承认臣服周朝即可。这也就是为何后来的楚国疆土面积如此之大的原因。

周昭王死后,继位的周穆王更是穷兵黩武,不仅亲征西方的犬戎,胜利之后还将犬戎人迁移到今甘肃镇原一带,这严重破坏了历代周王约定俗成的“荒服之策”,戎狄等外族认为周人背信弃义,周王的声望和信誉自此消失殆尽。

“自穆王始,荒服者不至”,少数民族从穆王这一代开始再也不来朝见周天子,这造成了华夏族与外族的长期不信任,后世的长期对立,或许就是根源于此,这也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