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口脂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1.关于口红的诗句

1、《河阳歌》唐 李贺

染罗衣,秋蓝难着色。

不是无心人,为作台邛客。

花烧中潬城,颜郎身已老。

惜许两少年,抽心似春草。

今日见银牌,今夜鸣玉宴。

牛头高一尺,隔坐应相见。

月从东方转,酒从东方转。

觥船饫口红,蜜炬千枝烂。

2、《清平乐 寿王楚山》

楚山清晓。

借问春多少。

松菊深深香缥缈。

萱朵兰芽交照。

丹霞洞口红泉。

从来惯醉飞仙。

不是称觞独后,后天长似先天。

3、《菩萨蛮》宋 晏几道

娇香淡染胭脂雪,愁春细画弯弯月。

花月镜边情,浅妆匀未成。

佳期应有在,试倚秋千待。

满地落英红,万条杨柳风。

4、《一半儿》元 查德卿

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捻花枝比较春。

输与海棠三四分。

再偷匀,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

5、《后宫词》唐 白居易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2.描写古代女性嘴唇的诗句有哪些

1,《大招》先秦:屈原

朱唇皓齿,嫭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魂乎归来!安以舒只。

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魂乎归来!静以安只。

白话文释义: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和谐令人神怡心旷。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安乐舒畅。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2,《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宋代:辛弃疾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白话文释义:看那开烦的花朵,也不全是冰雪晶莹的姿态呢。有的吐蕾(未开)有的含苞(欲开),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3,《玉门关盖将军歌》唐代:岑参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著只是苍头奴。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

白话文释义:紫绶金印的在左右趋,一问才知不过是家中奴。美人一对闲且都,红唇翠眉映着那明泸。

4,《殢人娇·或云赠朝云》宋代:苏轼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白话文释义:天女在维摩室中散花,室小无任何妨碍。红色口唇似用筷子点画,改变年少时的发髻形态显得更美。这些事,千辈子万辈子的情爱仍在。

5,《郭恒惠牙刷得雪字》元末明初·郭钰

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

白话文释义:红唇白色的牙齿,娇媚地像春风一样,口红像药一样美。

6,《咏佳人效香奁》元末明初·陶宗仪

色酣眉黛绿,香腻口脂红。

白话文释义:妆容姣好,眉毛是黛绿色的,香气扑鼻,口脂是红色的。

3.关于口红的诗句有哪些

1、新妆间花光,口脂杂蕊气。

《吴宫词》宋·张嵲 释义:新上妆的面容已经花了,口红夹杂着花的香气。 2、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

《意难忘 中吕美咏》宋·周邦彦 释义:低下头,发髻像蝉一样动,小声地说着话,口红十分香。 3、玉粉更妆前夜雪,口脂犹注昔年香。

《和高子初梅》金·范墀 释义:施上了粉像夜里的雪一样白,口红还像以前一样香。 4、朱唇皓齿娇春风,口脂面药生颜色。

《郭恒惠牙刷得雪字》元末明初·郭钰 释义:红唇白色的牙齿,娇媚地像春风一样,口红像药一样美。 5、色酣眉黛绿,香腻口脂红。

《咏佳人效香奁》元末明初·陶宗仪 释义:妆容姣好,眉毛是黛绿色的,香气扑鼻,口红是红色的。 6、暗娇妆靥笑,私语口脂香。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唐·白居易 释义:她画着姣好的妆容,掩着面微笑,小声地说着话,口红十分香。 。

4.描写嘴唇的古诗词

1、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

2、低头和颜色,素齿结朱唇。

3、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4、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5、水翦双眸点绛唇,

6、疑是昔年窥宋玉。

7、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

8、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9、花袍白马不归来,浓蛾叠柳香唇醉。

10团鬓分珠巢,浓眉笼小唇。

11、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12、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

13、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涯。

14、兰眼抬露斜,莺唇映花老。

15、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16、冰齿映轻唇,蕊红新放。声宛转,疑随烟香悠扬。

17、髻摇金钿落。惜恐樱唇薄。

18、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无,

19、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5.口脂的词语解析

(1).古代用以防止寒冬口唇开裂的唇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筩。”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唐 刘禹锡 《代谢历日面脂口表》:“中使 霍子璘 至,奉宣圣旨……兼赐臣墨诏及 贞元 十七年新历一轴、腊日 面脂、口脂、红雪、紫雪并金花银合二。”

(2).化妆用的唇膏;口红。 唐 张鷟 《游仙窟》:“艳色浮粧粉,含香乱口脂。” 前蜀 韦庄 《江城子》词:“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清 龚自珍 《菩萨蛮·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词:“楼外月黄昏,口脂闻暗香。” 茅盾 《参孙的复仇》:“口脂香和妖艳的声音一齐送进 参孙 的感官。”

6.口脂的词语解析

(1).古代用以防止寒冬口唇开裂的唇膏。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腊日赐北门学士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筩。”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唐 刘禹锡 《代谢历日面脂口表》:“中使 霍子璘 至,奉宣圣旨……兼赐臣墨诏及 贞元 十七年新历一轴、腊日 面脂、口脂、红雪、紫雪并金花银合二。”

(2).化妆用的唇膏;口红。 唐 张鷟 《游仙窟》:“艳色浮粧粉,含香乱口脂。” 前蜀 韦庄 《江城子》词:“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清 龚自珍 《菩萨蛮·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词:“楼外月黄昏,口脂闻暗香。” 茅盾 《参孙的复仇》:“口脂香和妖艳的声音一齐送进 参孙 的感官。”

7.关于腊八的诗句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 杜甫 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 道光帝 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望采纳 谢谢

8.古代口脂和面脂统称什么

古代的胭脂包括口脂和面脂。..

胭脂: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胭脂一词音同燕脂燕支,为外来语。汉代时从匈奴传入我国。妇女敷粉后以之饰面。早在商周,妇女以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饰自己,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所用材质为朱砂。汉后胭脂的进入改变了汉妆的材料并且使面试红妆得到进一步推广。《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记载如何制作胭脂。做好的胭脂装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在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有携带方便的金箔纸片胭脂和棉条胭脂。金箔纸片胭脂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棉条胭脂则很像现在的腮红条,非常现代

口脂

口脂也是胭脂。红蓝花做出的胭脂按加工工艺的不同,有饰面的胭脂和饰唇的胭脂,饰唇的胭脂就叫做口脂或唇脂。色泽有鲜红,檀色(粉红),玫红等,按照辅料的不同可做出很多颜色,拌入金箔粉还能有璀璨的珠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