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13
内容详细,图片清晰
第2个回答  2021-09-22
杨绛的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扩展资料
杨绛主要著作译作

散文类:《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洗澡》;

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我们仨》

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

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类:《春泥集》、《关于小说》
第3个回答  2020-02-10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丈夫 钱钟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女儿 钱瑗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父亲 杨荫杭

    中文名

    杨绛

    别    名

    杨季康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11年7月17日

    逝世日期

    2016年5月25日

    职    业

    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

    毕业院校

    东吴大学、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

    翻译《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

    代表作品

    《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

    丈    夫

    钱钟书

    女    儿

    钱瑗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个人生活

    ▪ 婚姻爱情

    ▪ 人物趣事

    3 主要作品

    4 作品风格

    5 获奖记录

    6 社会活动

    7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编辑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

    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2]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钟书。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 

    1938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5] 

    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 [2]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 

    1956年,作品《吉尔·布拉斯》经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一版。 [6] 

    1962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65年1月,《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6]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 [5] 

    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已有三种英语、两种法语和一种日本译本。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5]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1] 

    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 [6] 

    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6] 

    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 [6]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钟书去世。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6]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7]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1]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虚岁算法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8]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4] 

    个人生活

    编辑

    婚姻爱情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杨绛 钱钟书(5张)

     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在牛津,杨绛与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9] 

    人物趣事

    不打扰父亲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10] 

    勇敢说穿高底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

    孩提时代的杨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 [10]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10] 

    主要作品

    编辑

    散文
    小说    剧本    论集    译作    

    《干校六记》    《洗澡》    《弄真成假》    《春泥集》    《堂吉诃德》    

    《将饮茶》、《记钱钟书与

    〈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

       《倒影集》    《称心如意》    《关于小说》    《吉尔·布拉斯》(法国文学名著,译稿经钱钟书校订)    

    《杂忆与杂写》、《听话的艺术》

       《璐璐,不用愁!》    《风絮》    《“隐身”的串门儿》 [11]     《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丙午丁未年纪事》、《喝茶》    《小阳春》    

    《我们仨》、《忆孩时》    《大笑话》    

    《我在启明上学》    《玉人》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ROMANESQUE》    

    《老王》、《窗帘》、《收脚印》    《鬼》    

    《阴》、《流浪儿》、《风》    《事业》    

    [1]  [5] 

    作品风格

    编辑

    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12]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13] 

    获奖记录

    编辑

    作品获奖    

    ▪ 2004    杰出成就奖[14]     (提名)    

    ▪ 2003    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第一名[15]     《我们仨》    (获奖)    

    ▪ 1986    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    (获奖)    

    ▪1985    最佳散文奖    《林奶奶》    (获奖)    

       

    社会活动

    编辑

    从2001年起,杨绛将个人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到2014年已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 [2] 

    人物评价

    编辑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16]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17]  。”(钱钟书评)

    “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夏衍评) [18] 

    “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评) [18]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作家黎戈评) [18]